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梅洛-庞蒂绘画美学的核心,在于把身体确定为绘画活动的主体.在他看来,画家不是用心灵,而是用身体来绘画的.身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能见的,又是可见的.身体的两重性使它能够与世界展开内在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则构成了绘画活动的基础,诸如色彩、线条、深度等"存在的枝条"对画家来说才变得可见,而绘画也由此揭示并颂扬着世界的"可见性之谜".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作者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极为重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骧先生,原名麟祥(亦写作林祥),祖籍浙江省永康县,1934年10月29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39年入楚门私立东方小学读书,因楚门镇濒临东南沿海,常受日寇骚扰,故时读时辍,直到1948年才升入楚门玉环县立初级中学。初中毕业后既因个人的兴趣爱好,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到温州市瑞安县投考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后经学校推荐考入由原浙江大学文理学院等单位组建成立不久的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中文系就读。1958年夏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联合,组…  相似文献   
4.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就梵·高的画作《鞋》所进行的争论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前者主张对作品进行无成见的直观,后者则采取有成见的理解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源自现象学和解释学。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海德格尔之误在于没有严格实行现象学还原,以致把不合理的成见带入了作品;夏皮罗的成功则在于把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合理地统一起...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意向性理论是贯穿整个现象学运动的核心线索。我们认为,意向性理论集中反映了现象学为解决近代思想中的认识论难题、克服近代思想中的二元论倾向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本文将简单梳理这一理论在现象学运动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 意向性本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借用它来区分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认为心理现象乃是“通过意向的方式把对象包于自身之中”①。胡塞尔据此认为,意识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感觉的人化或理性化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和美学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本身脱胎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后者主张人的认识能力通过辩证的自我扬弃,从感性逐渐演变为理性。马克思抛弃了这种思辨哲学,继承并改造了其中的对象化理论,认为对象化不是精神自我运动的内在环节,相反是精神发展的根本前提,主张感觉是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直接变成理论家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感觉不再只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同时具有了本质直观或范畴直观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具有了社会性或者人性,并且构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发现了人的本质直观能力,这一发现使他的实践哲学和美学克服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思辨性质,转而对胡塞尔所开创的现代现象学保持着开放性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文艺思想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把艺术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联系起来,可以说是萨特文艺观点的核心内容。萨特首先从哲学上对人的自由本质进行了本体论的证明,并且把想象视为人所具有的一种虚无化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具有了自由的本质。而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活动,因此成为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艺活动的主体间性问题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中一个日渐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思想史上来看 ,主体间性问题最初是由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以后逐渐发展成了现象学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系统地梳理这种理论在现象学运动中的发展过程 ,对于促进我国文艺学界的相关研究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本文即集中讨论了现象学文艺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萨特、乔治·普莱和杜夫海纳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关论述 ,试图勾勒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诗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迷狂说和模仿说。迷狂说反映的是柏拉图的早期思想,出自他的艺术直觉;模仿说反映的是柏拉图中期的思想,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产物。模仿说取代迷狂说,意味着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背叛了自己的艺术直觉。要想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智性直观活动被把握到的,这意味着他的思想中隐含着一个现象学的维度。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重新阐释,从而克服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