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卑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自卑感的形成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但小学生处于人生早期的不成熟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看,都处于依赖成人的地位。因此,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其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学校因素对小学生自卑感形成的影响是应当受到特别重视的。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人员,应预防和纠正学生的自卑心理。最近,笔者采用个案研究法,制定访谈计划,对一名小学四年级自卑感…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的思路与设计 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迄今多半是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其探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问题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仅仅是学校语文教学影响的结果吗?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域、不同家庭  相似文献   
3.
苏渊 《云南教育》2005,(26):29-30
背景与案例: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八次》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教学第二课时,布鲁斯王子带领苏格兰军队抵抗侵略成功的原因找到了,学生都为布鲁斯王子不懈斗争的精神所感染。于是:  相似文献   
4.
苏渊 《陕西教育》2003,(5):19-20
一、阅读教学与尊重学生的个性 (一)阅读教学要尽可能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综合在一起。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于学习方法,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5.
苏渊 《贵州教育》2011,(20):18-19
一、产生背景 1.现状和反思。 在德育工作方面,一直以来学校都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学雷锋争章"、"绿色天使"、"革命传统知识竞赛"、"讲四好少年故事"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学生产生一些心灵的触动,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收获。但是活动结束后,学生行为仿佛又回到原来,德育的效果持续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是我国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将对中、美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作一简要介绍,并对两国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给读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苏渊 《培训与研究》2005,22(1):130-1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它也对教育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以常州市教师政策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的重点是政策的执行和效果及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渊 《云南教育》2004,(25):22-23
近年来,尊重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感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这种感悟不是回到“自读自悟”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教师思考怎样提高学生感悟效率的方法。因此,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提出《狐狸和乌鸦》一课中 ,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 ,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 ,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 ,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预设框架 ,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 ,最后使乌鸦“动心” ,受骗上当 ;有的说狐狸很“聪明” ,而且很有“坚持性” ,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 ,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 ,由向乌鸦问好到…  相似文献   
10.
苏渊 《云南教育》2005,(19):17-18
《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给狐狸扣上“狡猾”的帽子,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有的说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这种见解很有创意,予以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