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发轫于京师大学堂,在辛亥革命前,发展很缓慢。就我国建立近代大学首次提出系统设想的是康有为。他在其名著《大同书》中,阐述了大学的性质、任务、分科、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问题,很有些精彩的见解。然而,清末的大学教育基本上贯彻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成绩甚微。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教育家蔡元培倡导“大学改革”,施行“教授治校”、“兼容并包”的方针,推广欧美的选科制、学分制,使大学教育多少有点起色。但是,由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研究鲁迅教育思想的论著中,对鲁迅前后期教育思想的差异,论述不甚充分;有的对鲁迅前期教育思想,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一一九一九年十月,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新一代应养成“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  相似文献   
3.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因此,私立高等学校得以合法存在,并且能够自由发展。从二十世纪初中国人自办私立大学起到1947年,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已有79所,占1947年高校总数的38.16%。1947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共33,496人,其中私立高校教职员为7700人,占总数的23%;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学生155,036人,私立高校学生为58156人,占总数的37.5%(见《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解放初,我国有些地方的私立高等学校就多于公立高等学校。如西南地区刚解放时,公、私立高等学校共52所,其中私立就有30所。上海市有高校40所,其中私立就有30所.私立高校学生占该市高校学生总数的59.2%。在南京市、武汉市,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数相等(见原教育部档案)。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早已看到,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对马克思有着更多、更直接的影响。那么,马克思究竟是怎样批判地继承了欧文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呢?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普遍要求改革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学制,不少同志主张恢复“六三三制”。为此对“六三三制”作一些分析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恽代英,字子毅,笔名代英、英、但一、稚宜、FM、天逸等,江苏武进县人。一八九五年八月十二日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世家里。恽代英从小勤奋好学,文才出众。一九一三年,考入私立中华大学预科。学生时代就发表论文。一九一四年十月一日发行的《东方杂志》第十一卷第三号上刊登了他的处女作——《义务论》。一九一五年,他进入中华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这时,他不仅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热心为同学、为社会办事。一九一五年,当袁世凯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是马克思生前亲自校改过的最后一个《资本论》版本。在校正工作开始时,马克思“就感到作为依据的原本(德文第二版)应当作一些修改,有些论述要简化,另一些要加以完善,一些补充的厉史材料或统计材料要加进去,一些批判性评注要增加,等等”。因此,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这个法文版本”,“在原本之外有独立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林砺儒,广东信宜县人。生于1889年7月18日。童年在私塾读书。1905年(16岁)入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学习,1911年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回国。1919年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伦理学和教育课程。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支持学生运动,曾帮助学生办平民夜校、识字班等。1922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主任(即校长),首先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称第一师范学院,他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卷的编写工作,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它要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基本成就和基本经验,力求取得规律性的认识。这是一项教育科学的巨大工程,需要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志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当代中国》教育卷编委会先后在北京、南京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巷编写纲目的意见,就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受《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卷编委会的委托,发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卷专题讨论会综述。希望广大读者撰写这方面的论文,凡是具有一定见解和水平的,我们都乐于发表。  相似文献   
10.
《纲目》比较全面系统厦门大学潘懋元说,对《纲目》浏览一下,“总的印象是体例、内容及重要论点均很好,比较客观、公允”。甘肃教育厅同志说,在全省高等教育卷编写工作座谈会上,大家认为《纲目》内容充实,思想性强,条理清楚,逻辑严谨,是一份写得比较全面系统的好纲目。湖北教育厅同志说,湖北一些高校讨论了《纲目》,认为它较好地反映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成书后能达到编写的目的。北京市高教局同志说,《纲目》比较全面、具体,结构安排基本合理,内容也比较丰富,为本卷的编写工作初步奠定了基础。暨南大学同志说,《纲目》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全貌,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