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繁富和文化的逐渐发达,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她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当代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价值在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困惑走向比较,并最终选择回归以及试图超越自我,这是他们精神"寻根"的痛苦而艰辛的心路历程,也是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文化建构中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乌玛尔阿孜.艾坦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诗人既通过对野性力的呼唤、图腾意象的再现和游牧意象的展示表现了对民族传统的执著守望,也通过对跨文化意象、走出意象的选择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诗意超越。  相似文献   
3.
以《萨里哈与萨曼》、《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等作品为代表的叙事长诗的繁荣,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哈萨克叙事长诗所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浓郁的抒情特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表明哈萨克民间诗人在诗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略论稼轩谐谑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弃疾是宋代现存词作最多的一家,其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然而前人于其词风多注意到“悲歌慷慨”与“委婉清丽”两种,至于其诙谐戏谑一类的作品则很少留意。章从辛弃疾谐谑词的内容入手,对其谐谑词作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对其特点与成因给予初步的分析:认为稼轩谐谑词具有幽默诙谐,谑而不虐;寓庄于谐,笑中含悲,精心用典,不拘一格,以为词,俚俗并用的特点,稼轩的传奇经历,悲剧命运与独特性格是其谐谑词的直接成因。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沿阵地,作为我院的一个教学大系,中文系一直很重视抓教学管理,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中文系几届领导集体努力、全体教师合力支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诗经》与陶渊明,从时间上看,两相去约在千年上下,但化承传的穿透力是任何时空都不能阻断的,不因时隔千栽而中断,也不因江河异域而消失。从其歌咏生于斯、游于斯、乐于斯的农村生活这一空间来看,《诗经》与陶渊明之间,这种化的穿透力有着极为清晰的表现:他们都歌咏农村生活的愉悦、表达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描写农民(奴)的艰苦生活、表达对理想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的田园诗,渊源于《诗经》的农事诗。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文学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以前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萌芽期,文革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发展期,90年代至今为哈萨克文学研究的深入期。发展期与深入期均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深入期,文学史专著与研究论文都出现了可喜的势头,但仍存在作家文学研究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理论建设贫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拙木豪格的诗歌非常善于抒情,然而又不止于抒情,他的诗,尤其是长诗与组诗,常常在浓郁的抒情之外有一种对苦难意识的主动探寻,一种对悲剧性感受的承担与表达,一种对生命的具有宗教性质的关怀,从而呈现给读者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凝重的精神风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古今学者对于贯云石在弘扬汉民族优秀文化上所做的贡献是一致认同并给予极高评价的,但是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对其人生及创作的影响却少有论及,或未能透彻。本文从尚武精神、乐观幽默、追求自由三个方面论述了维吾尔族传统对贯云石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混血创作”这一概念的当前界定比它最初发生时有了更为宽容的外延,不特指生理上的混血,凡处于两种文化背景交织状态下的创作均可纳入其中.如此理解,我们就很自然地可以把拙木豪格的创作也看作是“混血创作”,但与沃尔克特有所不同,拙木豪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混血创作”为我们推开的却是一扇通向尊严、和平与宽容的大门,他的诗像一枚褐色橄榄,初尝略带辛苦青涩之感,当你咀嚼再三,就会满口醇香,五味和谐遂由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