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业化语境中学作品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都市学的重现、乡镇学的新质与表现方式的变异等方面。都市学的重现与真正的都市生活的出现相关,这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金钱与女色的无节制追求与人情淡薄是都市学的重要主题,也体现了商业社会人生的全部欲望;90年代乡镇世情小说重在表现经济生活主题,一方面是传统道德或正义被人们所抛弃,另一方面传统中落后意识在重新抬头,“杀富济贫”的吃大户观念,农民工家庭中新的伦理道德危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追求两难处境中不得不作出选择,都体现了商业化语境中人们的迷惘、困惑与无奈。90年代商业化语境中学表现方式也受制于学表现的社会环境,服从市场需要与读选择,以叙述为主的表现方式,取代了过去以描写为主的表现方式,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与粗鄙化。性爱描写的招徕与诱惑,体现出作与读间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后学,不同于后新时期学,不是新时期学的不同阶段,而是一个新的学时期,它诞生于新时期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化语境由政治化向商业化转型时,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可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学的意识形态性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后学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变化。作家使命意识的缺乏,无害学的提出与合法化,学意识形态性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作家主体地位的失落构成了新时期后学重要的美学前提。这种意识形态市场化的最具意义特征的是在学艺术领域实施“五个一工程”。由意识形态部门出巨资悬奖符合要求与规范的作品,而对于一般作品的最低限定是它的“无害化”。让其在市场中爬摸滚打,脱颖而出也好,自生自灭也好,让消费决定其“生存,还是毁灭”。新时期后学正是存在于这样一种化语境中,并以其商业性、民间性、无害性、多元性和非意识形态强制性为特点而确立与新时期学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狼图腾》是一部饱含血性和烈性的奇书,作品通篇富含着内涵丰富的刚美特质:草原狼激昂勃发的原始生命力,永不屈服的抗争和超越精神以及悲壮感人的力之美。小说始终以强力意志和生命意志为底蕴,高度弘扬了尼采的酒神精神。生命的快感、刚烈,草原狼的硬朗骨气以及侠骨柔情都印证了只有狼才是草原民族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4.
指甲剪杠杆中,有省力杠杆,有费力杠杆,但对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杠杆上支点和力的作用点则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高敏  范钦林 《现代语文》2009,(12):106-107
《兄弟》实际上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境遇与存在价值的作品,其中对于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表现与察视,是它与存在主义的相合之处。但是作者不仅停留于对荒诞的表现,以靡靡之音敲响对世界的警钟。关于存在的价值探究与意义追寻,对人间温暖饱含深情的咏叹与固守,才是作者真正的用意所在,也是这部小说真正的深刻与出彩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时代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中国成长小说,在叙事形态方面深受革命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叙述方式上,由自传到虚构,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情节模式上,以意识形态的红色阴影笼罩下被规训、被预设的成长为主;精神气质上,个人话语与史诗叙述的纠缠起伏。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的表示温度的高低,我们常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中有红色的液体,有银白色的液体,这些液体是什么东西?红色的液体是酒精,银白色的液体是水银。  相似文献   
8.
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草饱经风雨.却也因为那冰冷的崖壁。它们的根基才牢牢扎进石缝.生命的历程也因此显现坚强.那时从绝望中进发的对生命的热情是何等的激烈和震撼。在《兄弟》上部中.余华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存的坚韧。而在《兄弟》下部中,刘镇群众的生活则像钟摆一样晃荡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生存于精神困境中。找不到生命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物理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课堂提问艺术,设计合理、符合学情的课堂提问,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体会思考的成功和满足。提问的难度,应当精确把握,使学生思考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已有水平的邻近区域,使学生有信心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通过努力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兄弟》讲述的依旧是生存的悲剧。小说将人物投置在两个极端的年代——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文革的灾难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个体无法选择,但在苦难生存中人们表现出积极的生存态度和顽强的生存意志,然而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以爱救赎是徒劳;改革开放后,人们却是自作自贱,最终仍然生活在悲剧之中。余华创作主题的永恒性,来源于他的一贯的创作信念,即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