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早就存在了大量的判例,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判例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有了判例法,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判例并不属于判例法。  相似文献   
2.
创新教学方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效已成共识。理性看待影响教学方法改革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涉及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思想的解放,关联教师群体的合作和教学文化的人为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单从教学方法设计而言,从新型教学共同体构建、由课程学习转向学科学习、推动个人教学向团队教学转变是符合高等教育改革需求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构建教学共同体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核心环节,实践性的探索证明,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路线图为导航,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的黏汁,不啻为十分中肯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功能定位的指针不是经验,而是历史的逻辑.地方高校功能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教学质量和发展前景,大学功能研究的进展为地方高校功能定位提供了启示.校地共同体是地方高校功能的定位基点,雁阵结构是地方高校功能的组织形态,动态调整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科学回应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修改案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2004年人权入宪之后8年之久的第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作为刑法中的“小宪法”,刑事诉讼法中注入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条款是否意味着人权保护得到真切的落实,需要实践检验。尽管司法机关针对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联合制定了实施细则,可是针对人权保护条款的文本性回避,以及律师行使代理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合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违法违规现象,管见新刑事诉讼法运行状况的不容乐观。人权保护的期待难以通过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获得现实性实践,把打击犯罪作为政治任务来处理的传统理念,或许是刑事诉讼中人权难以获得保护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修改案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2004年人权入宪之后8年之久的第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作为刑法中的"小宪法",刑事诉讼法中注入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条款是否意味着人权保护得到真切的落实,需要实践检验。尽管司法机关针对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联合制定了实施细则,可是针对人权保护条款的文本性回避,以及律师行使代理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合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违法违规现象,管见新刑事诉讼法运行状况的不容乐观。人权保护的期待难以通过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获得现实性实践,把打击犯罪作为政治任务来处理的传统理念,或许是刑事诉讼中人权难以获得保护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的教育思维,然而,问题究竟源于教师预先设计,还是学生自我发现,抑或师生共究直接关系教学效果。以"问题萃取"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替代性思维",把发现问题的权利回归学生,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育大学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落在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已成共识。通过教学文化建设实现促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作为路径之一的观点基本成为共识。然而,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教学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盲目推行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大张旗鼓建设教学文化都可能导致非意愿性的结果。据此,深刻认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教学文化建设的内在啮合关系不啻为实践理性的前提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逍遥教学模式是和谐教学共同体的原发状态,和谐教学共同体是逍遥教学模式的当代运用和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高校新一轮教学范式改革的推动下和"以人为本"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校和谐教学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开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创新,构筑教师、学生和学校之合力,以推动高校和谐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高校作为科技智力的富矿,应当在推进协同创新的历史任务中有所作为。优化高校内部科研资源是提升高校"产、学、研、用"的前提,通过建立内敛式、外援式和第三方托管式的资源整合路径,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高校与社会在科研行动中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