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1.
当代学史研究中,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是颇有争议的部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要把其中主要作品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加以考察,阐释其表现形式的特点,形成之原因,以及社会接受状态,并由此体现这一类小说连同艺术思潮在学史上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来,新闻与文学在写作传统上不是一家。在通常的美国英语表述中,“新闻”这个词,可以做够不上好的传记、历史及其它门类的社会科学标准的非虚构类作品的一种代称。其含义是新闻写作快,也被人忘得快:文字短,也应该短。报告文学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非虚构类的短篇文学作品,尽管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是富于想象的,而且首先是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转型期"五四"时代具有更密切的精神联系,而不能仅仅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政治观念产物。对作者的纪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意味着今天读者对姚雪垠和《李自成》所讲述的历史感到兴趣,也意味着现代历史观念中一种人文内涵的复现,是"五四"时代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声浪中的又一次复苏。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各位会议代表:大家好!请允许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对本次会议和会议议题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今年上半年,在杭州召开的“十七年文学与文化生态环境”研讨会上,海南师大毕光明先生向胡明先生和我提议,想与《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组织会议。至于会议议题,当时并没有确定。但在那次会上,我们共同感到,当代文学研究,无论是对文学现状的分析批评,还是涉及学科建设的文学史写作,包括对“十七年”文学的审视与重新阐释,都紧密联系着当前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研究角度所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文化研究在国内的兴起,伴随翻译介绍的普及推广,具有越…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边界     
小说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独立完成的表意系统,它的特点并没有消弭在吵吵嚷嚷的大众文化市场中。当今小说存在的理由还在于它漫长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哲学、心理分析学等一同崛起的现代小说观念,越来越占据现代小说创作的主导地位,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传统小说观念在社会接受的期待中也不时有所浮现。当代小说的边界也许就是在守成与创新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赵树理、张爱玲小说为分析对象,在战争的大背景下,讨论从文学传统再度出发的小说发展线索,并且将其概括为眷顾经典与“指向未来”的两重文化向度。具体来说,张爱玲写作的文化向度倾向古典、是向后看的;与此相向,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向度指向现实与未来。他们各具特点的艺术探索,表现出传统的两重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