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世纪60年代,德波预示了景观社会的来临,手机既是景观社会的产物,又是不断生产可见性的机器,它具有把不可见性转换为可见性的能力,手机成为人感知世界的核心中介。人和手机的关系逐渐呈现出一种"拜物教"式的倒置。在互联网时代,人与手机展现出一种共生关系,即手机构成人的新"器官"。"人-机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现象,它体现出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新型关系。人的主体性在这一全新的人机关系中被消解了。手机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再到当下的手机拜物教,可以看出,"拜物教"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质:主客体的倒置;真实社会关系的遮蔽;主体欲望的虚构。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本文将围绕手机拜物教与商品拜物教和符号拜物教截然不同的特质及其生成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