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体育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探讨中英文双语小说创作的技巧出发,梳理分析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在融合中国元素如人和物的名称、词语和句法的运用等方面所作的尝试。指出该作是一部创作和翻译合一的作品,她也是中文作家中少有的双语写作者之一。虽然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环境里寻求对话和平衡的成效出现差别,并且优劣互见,但张爱玲用英语创作中国故事,毕竟为读者了解作者本人的人生和传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至于她在英文作品中重复中文作品里的场景和故事的目的和得失,则是张爱玲研究有待扩展和深入的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对于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再讨论开始,从早期西方摄影和明信片中的中国人被砍头的内容及这些影像资料的生产方式,揭露这种生产方式背后隐藏着的西方殖民者的嗜血的本质。再结合鲁迅“幻灯片”事件,指出鲁迅也是在客观按照幻灯片的部分真实的基础上,从揭示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出发,对原幻灯片进行了再生产。鲁迅的取舍虽然突出了揭示“看客”国民劣根性的主题,达到了从痛苦中汲取心灵精神的升华和国家民族的理想的目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意中忽略了揭露帝国主义者凶残屠杀弱国人民的暴行,弱化了对被屠杀者等弱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悲剧精神以“哀而不伤”为理想,但却在衰极、伤极之后走向两个极端,造成了中国文学伦理规范被压抑,转而在艺术审美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结果,进而发展到为追求审美效果而忽视伦理责任直至非理性和荒诞的地步。传统和现代的悲剧理念都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提出要求:在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认识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以《罪与罚》为代表的陀思妥也夫斯基话语活动中,周作人作为接受主体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与创作主体产生复杂矛盾而又极有意义的接触:一方面是共鸣和瓴悟,另一方面是延留时期的困惑。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梳理,可以看作周作人复杂的接受表现:既是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典型描写的深刻性的崇敬,也是对陀思妥也夫斯基现代性话语的畏惧,这是两主体在文化背景、经历、个性诸方面差异所致。但唯其如此,才是周作人文学批语的真诚所在。  相似文献   
5.
我以此文缅怀和纪念在英语世界推进中国文学事业的两位哥大人:王际真和乔志高。王际真(1899-2001),著名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长期在哥大任教,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乔志高(1912-2008),1935年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虽在哥大不如王际真闻名,但至少在以下四个领域成绩斐然:是受欢迎的汉语散文家,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非崇高”的审美意义及其运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人运命及学运命来说,江曾祺更偏向于中国传统人津津乐道而内心实不欲为的“非崇高”,儒道佛影响形成了其命运之因,更重要的是,这种非崇高也是实现其人生及学价值之果,从学审美上去解读其因果,能较清晰地把握此种“京”味创作的历史趋向及运命。  相似文献   
7.
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入手,踏踏实实地从思想的源头做起。既要通过增强学习和思考来树立教育者的权威,又要考虑对所教育的内容从历史和未来的脉络中启发接受者主动接受的好奇心,从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出发,改变空洞说教,而把教育过程变成有意义的思想的旅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