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艺批评一语,在中国古无定名,“以‘批评’名书或文者,更绝对没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隋书·经籍志》将《文章流别志论》、《文心雕龙》诸书出列于总集之后,《旧唐书》沿用此例。《新唐书》将批评之作归人文史类,《宋史》、《明史》沿川此例。到清代中叶,《四库全书总目》别立诗文评一类,所著录虽不能尽赅文学批评,然名实始符。《四库总目》分诗文评为五类:“建它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山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以前的中国古典美学,于艺术发展多依违于汉儒“正变”之肤说,主要注意力放在风俗兴衰和政教得失上,满足于社会学的角度对艺术发展的外部规律作粗线条的描述。到清代中叶,叶燮曾一反“(?)正(?)变”的传统观念,提出“时变而诗因之”的主张,认为“时变而失正,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内篇)。但叶燮之论仍局限于单一的社会学角度,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他把他所说的‘时变而诗因之’的道理只限于用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禅宗机锋单刀直入,直彻心源,是禅的魅力所在。它包括“绕路说禅”和“公案”,而“公案”又包括“棒喝”和“话头”。乍看起来,禅宗机锋玄之又玄,但它以口应心,不假修饰,自然天成,总是指向言意之外的心灵领域,因此,只要剥离它的宗教神秘主义外衣,就不难看出它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有着某些深刻的一致性,并由此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论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透视、剖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的末代大师—刘熙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和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此书是他历年论艺的札记汇钞,其《自序》作于同治癸酉(1873年),可见此书系晚年撰定。《艺概》六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其中,《文概》、《诗概》、《赋概》专论文学。《词曲概》中兼论词、曲,论曲又兼及小令、杂剧、套数诸种,所论范围已不全在文学。《书概》专论书法,由于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被视为一种艺术,它和诗,画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创作和欣赏的原理上也是相通的,因此,刘氏论书法的见解,同样是他的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义概》主要是论述治经和八股文的写作,总的来说在六个部分之中相形见绌。但由于刘氏的理论思维在总体上很富有辩证法的精神,故其中讲到文章之法,诸如确立主脑、命意谋篇以至虚实互用、笔势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艺批评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古代大量的“诗文评”和西方所谓“诗学”,是它的古典形式。有文艺批评就一定有批评方法,有批评方法就有必要赋予理论形态的总结。马克思指出:“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真理的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页)为使文艺批评成为“合乎真理的探讨”,并且寻求“扩展的真理”,有必要对文艺批评方法与方法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文艺批评方法,都应该具备相互衔接的三种机制,即发现机制、超越机制、整合机制。三种机制配套成龙,文艺批评才能运转自如.  相似文献   
7.
美学在中国,应该从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国传统美学三个层面去考察。中国古典美学在19世纪后半期完成了它的总结形态,它的总结和终结,可以其末猪八戒大师刘熙载作为标志,我们今天对它的研究,应该纳入中国美学史的范畴,不必去费尽心机作什么“转换”;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正是来日方长、前途无量的学科领域,如果着眼于中国传统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学理延伸和发扬光大而言,应该从刘熙载“接着讲”,或更准确地说,从刘熙载经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接着讲。  相似文献   
8.
9.
禅宗“单刀直入,直彻心源”的主张,是要人摒弃知解的向外发展的路子,明心见性,回到甚至尚未出生前就已居住的那个“原始住处”。禅师常常向人提出“本来面目”的问题。《坛经》载惠明向六祖求法,“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至元本《行由品》)《密云禅师语录》卷三:“敢问诸人如何是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亦作“父母未生时面目”,明代禅师德宝常用的“话头”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的“玩味”说与西方接受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论和文学研究方法论,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它由西德美学家尧斯和伊塞尔首创,很快就在东欧国家、苏联,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学者中受到重视,形成一股国际性的理论潮流。这一派理论的核心是从接受者前景去研究文学艺术,把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接受视为该作品存在的基本条件;若不具备这个条件,文学作品就只是一堆死的印刷纸张。它认为读者的积极介入与能动反馈不仅能感受已有的价值,而且还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