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寓言强烈地表现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命运相冲突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内隐着庄子由愤世──厌世──虚无的情感变化历程,成为了封建社会失意文人普遍的、固定的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2.
浅论曹丕“文气”说的思想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原理,汉儒董仲舒关于自然之天的非神论思想,是曹丕“文气”说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源起。“相如巧为形似之言”,“两班长于情理之说”,则是曹丕“文气”说产生的文学思想源起。  相似文献   
3.
神话是寓言的一个重要来源,《庄子》寓言直接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先秦寓言之林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以其理喻与情节的水乳交融,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和强烈的喜怒哀乐之情,确立了文学寓言的相对独立地位,从而推动了寓言艺术的飞速发展。这是《庄子》寓言对中国文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5.
易健教授主编的《成语典故与美》,体现了一条清晰的分阶段发展的美育教学教改轨迹:综合运用美育原理去发现成语典故中的美;通过对成语典故各种美的现象与本质的探索上升到美育理论。毫无疑问,这项教改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易教授为铺设这条教改轨迹采取了制订教改实验方案、实地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三部曲。为了实施第一部曲,易教授在教改中安排了三个步骤。第一部是冰释疑惧。以往学生对成语典故只是从语言表达的实用的角度来注重,以审美的视野来发掘其价值则是学生甚少涉猎的,因此,疑虑与畏惧像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对此,易…  相似文献   
6.
《庄子》寓言既不是论理的佐证,又不是观点的附庸,而是以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水乳交融,开辟了一条古代史上表达思想观点的崭新路子。不仅如此,《庄子》寓言还涵盖了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命题,是包罗万象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7.
8.
《真诰》作为上清经典,可作为上清派发展过程的原始记录。同时因其大量运用颜色词汇、比喻贴切、以组诗形式探讨问题又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文人与河北太-教文化的互动,一是主动或受请为太-教树碑立传,与历代掌教交游、诗酒;二是对太-教之教义、宗旨及终极关怀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与阐释。前种互动丰富了其诗文风格的文学内涵,后种互动丰富了金元思想文化的宝库,使儒道思想文化渐趋融合。两种互动共同推动了太-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代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主要着眼于辞达意的追求,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则侧重于言外之意的追求,提出了“隐秀论”和“滋味说”等影响深远的学思想命题。这两个时段的言意关系特色正好是对先秦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