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神圣世俗观是解读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和西方思想传统不同,儒佛道经典哲学在本体论、人生论和修养论层面上片面强调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贯通,消融了神圣域和世俗域的固有界限,表现出形而上学特征。立足于对生活世界的深度阐释,现代中国哲学构型强调世俗界域中的问题意识,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现代性观念基础上重构形上核心义理架构,进而塑造出现代中国哲学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早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通过选择政治佛学话语作为诠释工具,以清季“群学”为理论言说的基础,并经由本土思想资源来接凖西方自由理念,从而塑造了中国早期自由主义的佛学语境。这种自由主义诠释中的佛学论述的基本脉络是:从“真如”概念为基础展开的自由形上问题域的开拓,进而借助佛学与群治关涉的论述下贯其道德新民论。于是,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背景中,其所言“公德”、“群治”、“自由”、“平等”等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均被熏染上浓厚的佛学色彩,而佛教“真如”观念也被解释为西方形上之“自由”境界。这种文化译解中的误读与其成功经验一样,需要进行详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杨楹(主持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当代最核心的治国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接着,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戊戌前后是晚清知识人心灵秩序从崩溃到重建的转折期,佛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对这一时段知识人佛学兴趣的高涨、政治文化思潮与佛教思想的交涉、儒学内在调整过程中的儒佛关系均有翔实的记录。从《日记》中亦可考见:就思想的形上超越层面而言,在"哲学"学科最初构建的晚清时期,佛学与中国古代心性之学、西方哲学心理学传统结合,造就了佛学色彩浓厚的,以"心物图式"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就思想的社会政治层面而言,春秋公羊学是今文经学的中坚,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日记》对知识界中流行的"三教三世"、"未来净土"等论题有较丰富的记载,由此可见,佛学对清末公羊春秋学的渗入,佛学丰富了维新派政治变革的理论内涵,强化了他们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