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并存对立的体系在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前提下的相互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认识对方的立足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彼此间攻守态势易位,对双方关系的判断都在由零和博弈转向争取双赢,双方以斗争为出发点的势不两立的对抗转向以和平共处为基点的合作,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空前发展,双方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共同应对许多新的问题。如此种种,都提醒我们在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时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范围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全国政权后 ,以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为宗旨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同时又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大胆探索 ,力求对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以及前沿和争议问题 ,做出积极回答 ,在体系与框架上也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一部别具一格的国际共运史 读完高放教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掩卷沉思,第一个感觉就是:一部厚重的别史。它洋洋洒洒近千页,70余万字,厚重者一也;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大32开本,装帧素雅,厚重者二也;通览全书,其间凝聚着作者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研究的心血,厚重者三也;文章内外,浸透着作者对历史的忧思与对未来的警示,厚重者四也;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一颗赤子之心,厚重者五也。  相似文献   
4.
霍华德·津恩是美国著名左翼历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终其一生,津恩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这个美国社会最广大也是最无助的群体,他的著述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美国人民史》是津恩的一部扛鼎之作,也是新左派史学家的代表作之一。津恩还是一位著名的民权斗士和反战斗士。研究津恩一类人物及其思想,并不仅仅在于了解他们本身,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面认识美国的历史与现在,全面认识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  相似文献   
5.
明确但非严格意义上提出三权分立理论的是洛克,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每种权力都应由一个特殊的机关掌握。但他同时认为,执行权和对外权几乎总是联合在一起的,“它们很难分开和同时由不同的人所掌握”,否则,“就会使公共力量处在不同的支配之下,迟早总会导致纷乱和灾祸”。  相似文献   
6.
列宁晚年关于苏维埃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埃体制在其建立初期即发生了嬗变,为防止政权官僚化和官僚主义而创设的苏维埃体制正逐步失去对权力的监督。晚年的列宁越来越表现出对现实体制的不满和担忧。为了阻止和扭转这一趋势,列宁从制度设置方面对苏维埃体制重新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7.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的产物.它与十月革命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苏维埃制度是布尔什维克革命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苏维埃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是布尔什维克判断革命形势成熟程度的晴雨表,布尔什维克最终通过十月革命在俄国确立了苏维埃民主制度.十月革命建立的苏维埃民主机制历经七十多年的实践,其意义是深远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人民自治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以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为核心内容的新政治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维埃制度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柱.戈尔巴乔夫最初把加强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与泛化的新思维理念在其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对苏维埃体制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制度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削,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从改革苏维埃制度走上了废弃苏维埃制度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9.
10.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方都曾为阻止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进行过艰苦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两个最大的共产党终究没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