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章士钊、梁漱溟等人从反省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力主"以农立国",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而孙倬章、吴景超等人则从爱国救亡的思路出发,认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力主"以工立国"。这场争论,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认识,对于探索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蒋介石对敌强我弱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持久消耗战略”的抗日总方针以及“外交友,少树敌”的外交战略等三个方面对蒋介石复杂的抗战思想进行了简单的评介,既肯定了蒋介石的抗战思想对中国抗战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又指出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极大延缓了中国社会本来就发展十分缓慢的现代化进程,却也唤起了中华民族伟大而空前的觉醒。在抗战这种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逐渐积累了向现代化转变的进步因素,并为中国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以及日后实现国家现代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