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成为该学科最近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以教育技术学CSSCI期刊9329篇来源文献(2000-2009)为数据,通过Citespace探索关键路径的PathFinder算法绘制教育技术学主干理论知识图谱以及EM聚类,在此基础上梳理并分析我国教育技术学主干理论演进的关键路径以及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期为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 itespace,以教育技术学CSSC I期刊9329篇来源文献(2000-2009年)为数据,绘制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图谱,提取了具有知识拐点作用的7篇关键节点文献,并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初步勾勒出我国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现有框架。  相似文献   
3.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直接面对,有效解决。学生在"阳光体育"中,强身健体的体育意识有待加强。当前学生之间竞争激烈,课业负担重,过多的学习任务挤占了他们的课余锻炼时间;另外,运  相似文献   
4.
网球选手有职业和业余的区别,职业选手追求最快、最高、最强的体育精神,业余选手只是把网球当做一种爱好和消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水平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作为和您打球息息相关的重要武器——网球拍的拍弦,它的穿弦法在职业和业余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呢?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也即颠倒课堂)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备受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可视化的技术方法,以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2—2015年间发表的翻转课堂相关中英文学术文献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对较高频次的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揭示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主题的类别结构、国内外翻转课堂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翻转课堂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教育技术学“本原性“研究对象的讨论出发,揭示了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在性质上具有“物理研究“与“事理研究“的两重性,其研究的取向在于从“基础“向“应用“的单向推演,其主要研究逻辑特性是建立在科学哲学基础之上,遵循“发现的逻辑“,其方法体系特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内涵与特点,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实现学生角色转变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舒新城先生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理论家,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电化教育观、人才培养观、电影教学法至今读来仍颇具新意。然而,舒新城先生如同那段被遗忘的历史一样,鲜为人知。本文对舒新城先生的电教精神及贡献进行了解析,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电教先驱,了解早期电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设计研究过程中两种完全不同认识的分析,揭示了设计研究中“逻辑一贯的同质性思维”——理论思维和“非逻辑的异质性复合思维”——工程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工程思维具有主导性,现实的设计研究中存在着理论思维向工程思维习惯性越界的误区是研究效果不佳的重要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0.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技术生产力的最新体现,其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将对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技术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的定义,并从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随后,文章通过呈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劳动者由人到智能体、劳动资料由配置到介入、劳动对象由硬知识到软知识、教育生产力形态由转化到进化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产力的过程机制。最后,文章从人机关系由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共生的演进角度,探讨了从“此时”到“未来”的人机协同教育图景。文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新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脉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教育中人机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