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观念更新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我院师生近两年来经过反复学习文件,认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更新了三个观念: 一是纠正了一次性教育的旧观念,树立了终身教育的新观念。大家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回归性,不仅担负着一次教育的任务,而且担负着终身教育的任务。终身教育是从生到死的连续系统的教育,而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继续教育是教育  相似文献   
2.
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来说,它既是一种审美对象,又是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崇高是客观存在的,就其本质来说,乃是对于自然现象的崇高和社会现象的崇高之真实反映。屈原和李白的伟大诗篇都体现了崇高美,在文学史上放出了异彩。苏轼继承并发展了屈原、李白的优良传统,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的词,更开辟了一个广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习,归根结蒂要靠学生自己来进行。学生是认识和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而进行灌输。教师有责任运用知识去发展学生的能力,教会他们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取得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而发展学生的能力,首先要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来揭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4.
苏轼资质聪慧,才华横溢,创作往往信笔挥洒,谈笑得之。他对词的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的词往往是兴到神会、灵感迸发的产物。关于灵感,苏轼虽然没有作系统论述,但是他对灵感的基础、灵感的诱发、灵感的培养等问题,还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们结合他的词篇,研究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现象,这对理解他的妙言佳句、超旷意境和美学思想是有帮助的。一 关于灵感,众说纷法,一般认为文艺科学活动中因思想集中,情绪高涨,忽受某种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的主要特征是突发性、非自觉性、创造性。中国古典美学中,没有直接提出灵感这个词,但对灵感现象(古人称应感、灵气、兴会、感兴)却早有研究。最早对灵感现象及其重要作用作出生动描述的是晋代陆机。他说:“应感之会,通寨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  相似文献   
5.
张炎在《词源》中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个评论影响颇大,使后代许多评论家视梦窗词为晦涩难懂的形式主义作品,多加贬抑,有的责之为“唯其专在用事和字面上讲求,不注意词的全部脉络。”(胡云翼《宋词研究》)其实,梦窗词的写作方式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正如叶嘉莹所说:“梦窗词之遗弃传统而近于现代化”(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梦窗词的表现手法是暗合意识流的技巧的。意识流兴起于十八、九世纪之交的西方文坛,它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描写方法,专门表现人类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识流动状态。可以说,吴梦窗的很多词是按照他的意识流动过程组织起来的。这些  相似文献   
6.
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没有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而是沿袭了柳永的婉约风格,被誉为“婉约之宗”。秦观词的题材内容狭窄,情调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很高,对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影响较大。现概述秦观词的艺术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代认知心理学很重视研究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模式是指任何有规律排列的东西。模式识别是对一种研究对象,根据它的某些特征进行识别并分类。美国著名科学家司马贺说:“人们对模式的认识主要是对关系的认识,而认识关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确认两个东西相同,  相似文献   
8.
晏殊、欧阳修的词篇大多数委婉蕴藉,要眇宜修,读之令人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不少佳作有时只表现一丝感受、一点情趣、一种氛围、一刹那的顿悟,却有极强的感发力量和深层意蕴。这种感发力量和深层意蕴的产生同作者的审美直觉是有直接关系的。审美直觉是艺术创造的门户,它直接影响到作者灵感的勃发、想象的展开、情感的渗透、意象的孕育等。为了进一步领略晏欧词的艺术魅力,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他们是怎样由审美直觉而获得审美经验,从而创造出审美意象的。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说:“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文乖张,而不识所谓。响在彼弦,乃得克谐;不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 ‘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以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他所说的‘内听’,就是指诗歌的声韵平仄,‘外听’是指诗歌以外的音乐。词作为有音乐性的文学,它既有内在的音乐性,即声韵平仄的谐畅,又有外在的音乐性,即乐曲的谐畅,因此更富有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连词有刚有柔,有雅有俗,有庄有谐,风格多样,格调不一,而他的主导风格无疑是豪放沉郁,这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格式塔。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格式塔学派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经过人的知觉活动进行积极的组织或建构,而成为经验中的整体,这就是形。而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它具有的形式与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境。这种依存于整体的性质就是所谓的“格式塔质”。根据这种理论,辛词的风格也就是辛词的“格式塔质”。它是由背景、感情、意象、句式、音律等各种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它是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整体,正如一个曲调不是某些乐音的连续相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