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剧变,中国文化产生转型,中国的数学和数学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中国传统数学曾经长期在世界上领先,在这段时期却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约二百年。而又正是从这时起,我国的数学、数学教育从体制、内容到方法都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或者说逐步地完成了"西化"的历程。在今天多元文化时代,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共同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国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向前发展,历史能为我们提供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演化及两者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我国,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虽然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课程的内涵由"学程"走向"教程",之后又走向"学程"。教学由重"学"到重"教",现又发展到"教"与"学"并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  相似文献   
3.
科学写作融入科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科学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文风自由、形式多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提高科学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4.
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内涵之一,是实现提高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现代科学本质观对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进行了新的诠释。根据现代科学本质观,发展科学本质观下的科学教学理念,构建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形成融入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我国当前初中科学教师的科学教育观,为科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参考,运用问卷的方式,对浙江省10个地区及青海省11个市县的科学教师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6.
<正>1.看照应。如果句中出现了"好坏"、"高低"、"优劣"、"能否"、"成败"、"多寡"、"得失"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语时,要考虑一面与两面是否照应。2.看并列短语。句子中出现并列成分时,如果是名词,就要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如果是动词,就要看它们排列的顺序是否符合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的培养寓于学科教育之中,除了学生创造性地学和精选教学内容以外,还有教师创造性地教,即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在学科内容的教学中.作者提出了开放式的施教模式,主要包括向学科前沿开放,向教科书外开放,向课堂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迅猛发展 ,社会的急剧变革 ,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处于转折时期 ,高师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 ,其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师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教师课程理论的缺失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能不能通过教师的操作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最终将课程改革付诸成功实施的关键。基础教育教师的课程素养是当前教师教育中的核心,亟待引起我们重视。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最大的挑战,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基石……要让教师参与发展课程,其出发点是因为教师乃是在学校、在班级碰到实…  相似文献   
10.
蔡铁权  郭履容 《科技通报》1993,9(5):278-285
研究了重铬酸盐明胶全息图各个处理过程中引起“散射”与“乳白色”噪声的主要因素与消除噪声应如何恰当地选择处理条件,对噪声形成的机理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