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的变化,在他感觉中,“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  相似文献   
3.
“简简单单”教语文,我的理解之一是不要把文本的价值意义拔高。这里的“拔高”是指“拔”得不准确、虚了一点;“拔”得学生看不懂,超出了他理解、接受的能力。之所以会拔高,一是应试教育运作的经验,往高里拔比较保险:二是长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影响.似乎在语文课堂上总要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否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当然,“拔高”也是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习作2”(苏教版11册)要求先采访再整理记录,也可以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找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约一个合适的采访时间,颇伤脑筋,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决定根据提供的采访素材,让学生写一篇《风雨无阻》。课文提供  相似文献   
5.
薛元荣 《江苏教育》2008,(11):43-43
对我们来说放弃一两个学生。或许只是少了几个百分点,但是对那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地提前宣布“没有前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梦想.刚刚读了几年书,家长就知道这个孩子“没有希望”了,那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不要讲更多的大道理,将心比心,可以放弃吗?不要说更多的理由,查查教育原理,哪一条说可以对孩子放弃教育?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阅读,是与本作心灵的对话。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的变化,在他感觉中,“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阅读确实是与“友人”晤对交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可以自由地选择,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  相似文献   
7.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文中的"反面人物"?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傲慢与偏见<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第7册)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文中的"反面人物"是那个外国学生.他的"反面"主要集中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薛元荣 《中国德育》2007,2(7):74-74
下午放学时候,我在楼梯口遇到了我的学生玲雅和小燕。“薛老师,下个星期我要送你一张贺卡。”玲雅说。“老师,你人好。我也要送。乔老师太凶,就不送了。”小燕说。“人好?是吗?我怎么不觉得?”背后还会“议论”老师,这群小家伙。“不算好,马马虎虎吧。对你们好,可是咱们班的成绩上不去呀。”我受到了学生的“表扬”,心里有些洋洋得意。被学生“表扬”一句“你人好”,酸楚中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我这个语文老师“好”在哪里?想了想,大约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次六年级《我写我》的习作训练,习作提示如下: 再过两个月,小学六年愉快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将要离开可爱的母校,告别敬爱的师长了。六年来,同学们就像小树一样,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想不想给自己画画像,写一写自己?应该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次作文就来个“我写我”。你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爱出什么题目就出什么题目。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我赞成“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读”的理解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