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斯密问题"是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经济人自私、自利与道德上具有同情心的矛盾问题。从亚当.斯密的著作文本考证而言,这一矛盾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但是,尽管斯密在道德与经济层面揭示了人性义与利、个体与社会两方面的互补与统一,体现了逻辑上的自洽性,然而,市民社会的现实实践并没有消除两者的内在张力,反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矛盾时有加剧。因此,"斯密问题"又是真问题。揭示伪问题的意义在于完整理解斯密的学术思想,对解决真问题大有裨益。但真正解决"斯密问题",又不能拘泥于斯密的逻辑。其实,这一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斯密之前的培根、斯宾诺莎、曼德维尔等人到斯密之后的黑格尔、马克思都在积极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古已有之,从德性伦理实践哲学到功利伦理实践哲学以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示了实践哲学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画卷。但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时代局限决定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局限,功利主义实践观矫正了德性伦理实践哲学的思辨和片面,强调人们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强调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旨归,但是它的理论立足点和资本逻辑使其带有严重的负面效应。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式,通过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才使德性伦理的实践观获得现实基础,才使功利主义的实践观得到矫正和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批判,而是包含了马克思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发展已有诸多分析,但对二者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深究.陈新夏教授所著<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为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做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