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的深度改革。加强思政课研练式实践教学新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发展,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与常态化,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在"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探索创建了"三协同"高技能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新模式。该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升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效果,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本文在肯定道德示范现代意义的基础上,重点从示范载体的选择、示范过程的把握、示范保障机制的健全三方面分析了道德示范重建的具体路径。指出只有加强道德示范的现代转换,实现道德示范与生活的无缝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现代道德示范教育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示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后,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我国道德示范教育效果明显式微。在党的十八大再次大力强调弘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我国道德示范教育的历史演变,探寻其中的规律与特征,显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接受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也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实际接受状况,是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检验石。实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现实接受心理,厘清相关影响因素,是增强思政课可接受性的基础与前提。个案调查的数据凸显出影响当前高校思政课接受的诸多共性问题,只有从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维度出发.方能觅得高校思政课教肇效果优化之良筻.  相似文献   
6.
“蚁族”,作为直接从高校里走出来的群体,与高校有着紧密联系.实证调查研究表明,“蚁族”现象对在校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行为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将直接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学生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科学应对“蚁族”群体带给在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行为影响,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8.
虚拟道德示范是道德示范的新方式。虚拟道德示范不是虚假道德的示范,也不是虚拟的道德示范。现代社会中,虚拟榜样的传播、虚拟空间的生成以及虚拟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虚拟道德示范从可能走向现实。新时期,深入研究虚拟道德示范有助于增强道德示范教育的接受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蚁族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理应得到高校的重视与关心。蚁族问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相连既体现于部分大学生毕业即成蚁族的现实,又体现于蚁族问题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认识与选择的深刻影响。科学应对蚁族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首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主观上避免蚁族群体的产生;其次,要以毕业生为本,及时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再次,可以创建高校后大学时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尽可能地为蚁族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还可以通过在蚁域创建社区服务站、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险、优化蚁族保障房申请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