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华大学举行纪念赵元任先生百年诞辰学术座谈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早在1925年,年仅33岁的赵元任先生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被聘为清华学校哲学系教授和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亲自培养了一批优秀语言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对苏州话中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存在六类基本的句法形式:假设连词+VP、否定性连词+VP、V_1仔O_1+V_2O_2、副词+VP、否定词+VP、VP_1+末+VP_2。其中除了"(句首)勿然+VP"和"早(晓得)+VP"两个小类外,其余句法形式的反事实意义都依赖于语境的支持,并且这些句法形式在触发反事实解读的频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苏州话中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表达形式,但是依然缺少专门的反事实条件标记。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外学者对副词“都”的语义功能的探索为例,倡导一种“由问题推动”的语法研究路线:以理论的眼光观察语言现象、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相关的语言事实来论证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发展出新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提出关于“都”的语义的各种问题,引出关于“都”的语义功能的“总括”学说、全称量词理论、分配算子理论、加合算子理论,指出它们各自在理论和事实方面的困难;然后,提出一种兼擅分配学说和加合学说的综合性理论——由加合导出分配;最后,通过研究案例说明:“问题驱动”的研究策略可以兼具“数据驱动”和“理论驱动”两种研究策略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潘海华(2006)、胡建华(2009)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都"和"只"的意义和用法做了更为精细的分析;发现"都"和"只"虽然在表面意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都"表示"汇总概括","只"表示"限定排除";但是,在这种差异的背后却隐藏着某种相似性:它们都能引发排他性解读。本文着重探讨了"都"字句产生排他性语义的动因,以及"都"和"只"在关联对象、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焦点的话题化和关系从句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一系列句法语义特性和限制条件;指出在表排他性的语义环境下,"都"和"只"的意义和用法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描写Neg+Wh+VP(没有谁笑)和Wh+Neg+VP(谁也没有笑)两种格式在词类序列、句法构造和论元结构方面的差别,指出它们在逻辑意义上的相同之处及其形成机制(否定存在=全称否定),还从焦点结构和信息结构上分析这两种格式在语气表达方面存在差别的原因(常规焦点的语义否定vs.对比焦点的语用否定)。然后讨论这两种格式中Wh的意义差别及其原因,揭示Wh的周遍性意义的形成机制(Wh在指称上的均质性与也/都的加合功能互动、又受主宾语在定指性上的不对称性的影响)。最后讨论全称否定的排他性保留(如:大家谁也没有笑,只有吴平笑了)和特称容忍(如:吴平没有笑,大家谁也没有笑)现象及其逻辑机制(对于缺省推理的例外声明和冗余重申)。  相似文献   
6.
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毓林 《中国语文》2012,(2):99-113,191
本文通过考察"防止、避免、差、欠、拒绝、否认、小心、后悔、责怪、怀疑"等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句法表现,分别讨论其所含的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断言、推论、预设);用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来解释相关句子中冗余性的多重否定,着重于确定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和词汇实现的句法语义条件;并且,尝试用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和语义倒灌等隐喻性概念,揭示动词"怀疑"有意义相反的两个义项("不相信"vs."相信、猜测")及其在分布上呈现出互补状态的句法语义机制。  相似文献   
7.
8.
文章首先简单回顾了汉语语法学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即近代中国学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然后梳理了汉语语法学者的世系跟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的对应关系,以此为时间框架来观照汉语语法学的变迁:立场从模仿到创新、对象从文言(书面语)到白话(口语、方言)、体系从传统规范语法到现代结构主义描写语法,特别是70年来探索切合汉语结构面貌的分析方法和描写体系的种种尝试。最后呼吁第七代学者脱颖而出,在学习国际上各种先进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自信地开创汉语语法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