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作家井上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歌创作贯穿于其文学生涯的始终。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不仅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也是其小说创作的酵母和思想内核。本文拟在井上靖具体诗作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其诗歌的创作轨迹,分析其诗歌艺术的基本特点,以期对井上靖诗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存在着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强调理论而不太重视实践操作等问题,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比较文学课程的特点,明确比较文学的教学目的、优化其课程设置、探索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袁盛财 《现代语文》2009,(7):147-148
一、背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质量也一直不尽如人意,其一直囿于自我封闭的框架中:命题——写作——批改——讲评。而且这一程序占四分之三以上都是在教师作用下完成的,如果不破除这个老的作文教学套路,就不能摆脱习作教学低效、习作评改无效的现状。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作文批改就是我们的教师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教师批改量很大,而且教师阅历、思考角度等很多方面与学生差距很大,教师有时会以自己的经历代替学生的思想认识,达不到良好的批改效果。而且“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好不好老师也会改”这个思想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所以,就必须改变这~现状。新课程标准提倡师生双方要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大力倡导学生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作文评改中也应该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领悟写作,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5.
袁盛财 《现代语文》2010,(5):127-127
井上靖的《异域人》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作品在班超英雄事迹的叙述中表现出自我求证这一基本的思想模式,以及自我求证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虚无感,而与此相关的则是浓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6.
袁盛财 《科教文汇》2011,(17):72-72
论文探讨了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美学意蕴,认为其美学意蕴表现为从悲哀中体现出壮美"物哀"之美以及浓厚的虚无意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本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能力,论文在对研讨式教学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指出了外国文学史课程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引导、任务布置、学生对相关专题的研究、分组讨论以及教师点评与总结等五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并分析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明妃曲》是在中国史传文学、民间传说及一些文人创作的王昭君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从当代意识出发,颠覆了文学传统及史实中王昭君的形象,赋予其时代意义,从而塑造出一个追求爱情、追求个人幸福的新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承文本性探讨《明妃曲》的叙事策略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的绪论课显得尤为重要,在绪论课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性质、基本内容,明确外国文学史看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