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古代铜陵地区铜矿采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从商周到唐宋一直是采铜冶铜的中心。南宋以后,由于受到浅地层矿床开采殆尽、胆水浸铜法兴起、两宋之际社会动荡以及纸币大兴等因素的影响,铜陵大规模的铜矿采冶基本停止。铜陵的铜矿采冶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大规模地工业采冶长盛不衰,曾经多次在较长时间内创造过辉煌的业绩,铜陵古代铜矿采冶遗址具有点多面广,从开采冶炼规模到时间跨度都为国内所罕见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士的选任方式、职责种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博士任选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汉代形成的考选博士的制度被破坏,一再强调“高选”,而又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标准,导致博士水平下降;二是博士类别增多,除太学博士外,又有国子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医学博士、四门博士、仙人博士等称谓。博士主要职责是兼国策顾问、礼仪顾问。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朝廷更迭无常,官学时兴时废,作为学官的博士形同虚设,无所事事,失其职责。博士弟子更是无心向学,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整个社会的学术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独具风格、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形成世界上仅见的延绵不绝、高峰迭起、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系统。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包容性、务实和崇尚中庸的文化精神,以及延绵不绝、体系完备,重人事而轻宗教,重现实而轻来世的民本思想等特色,并就近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心和摇篮的观点在史学界十分流行。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认识,似乎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自古就是落后的夷蛮之地。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一些原始社会遗址陆续被发现,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综合分析这些资料,我们认为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同样源远流长。这两条大河共同孕育了我国古代的文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农业的发明、牲畜的饲  相似文献   
5.
面向新世纪高师历史专业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历史专业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诸方面改革的一些看法 ,旨在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察举制度的创立为朝廷选拔和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强盛,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察举制度作为汉代选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入仕数量最多的一种选任制度,其主流无疑是进步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失误和弊病.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在《试论长江流域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中,通过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比较研究,认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两个并驾齐驱、平行发展的文化系统,是我国最早的两个经济中心,这两条大河共同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随着这个论断的提出,另一个更为复杂、棘手的问题便自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即:既然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在主要方面与黄河流域等量齐观、各具特色,那么为什么出现了文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皖南地区梅根冶、永丰监是全国闻名的铜冶和铸钱中心,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梅尧臣、苏东坡等游览或途经皖南时都曾留下赞美铜矿采冶,歌颂冶炼工人的诗篇,透露了皖南铜的有关信息,弥补了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秦汉博士官的设置是文化教育领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事,博士的职责,考试方式及其分类在秦汉数百年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博士由备咨询的闲职成为专经博识的太学教师,其选任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屡有发现,刻划符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表明人类思维活动的进步,不排除晚期刻符、图象符号中有些形体、内涵与后来的汉字相同,已经属于早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文字是由少数"圣人"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同意仓颉造字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汉字可能就创制于商代或更早些;文字起源是多元的,先秦时期除汉字外,还可能存在自成体系的文字,只是后来被淘汰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