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王渔洋的《衍波词》、《花草蒙拾》和以广陵词坛为基地的活动开启清词中兴之胜。其词学理论纠正明人的偏执,提出并尊南、北两宋和婉约、豪放不分优劣的主张,并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分领两派之首,予以推崇。故其词除婉约外也有风格壮美之作,近辛稼轩词风。他领导的广陵词学活动也搭起了陈维崧等阳羡词人崛起的桥梁,使阳羡派以大倡稼轩体而名满天下。王渔洋胸中的辛弃疾“情结”,借此给予再一次的承传和张显,是辛词在清代传播和影响中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相似文献   
2.
1919年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国年间,是王渔洋研究史上一段较为萧条、冷落时期,但也有许多亮点,产生朱东润、郭绍虞、钱钟书等文学大家,以长篇论文、批评通史、学术专著等,对神韵说及其创作进行一番认真地梳解,感悟独到,识见精湛,超越既往水平,取得显著成绩,至今仍给后学以启示、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王士稹司理杨州的五年,在学上的活动与业绩,奠定登上领袖之位的基石。其后以诗“默契主知”,受到清圣祖玄烨眷遇,在康熙十七年特旨简拔,给予‘‘由部曹改词臣由公始”的殊荣,是其主盟诗坛的开端。两年后调任大司成,即执掌国子监,则标志着一代诗宗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吴世常《论诗绝句二十种辑注》,取唐代至近代“七言绝句中影响较大者”二十人之诗注释和会评。钱谦益一组十六首是其中之一,钱诗上承杜甫、元好问等,下开清人论诗诗的基调,影响甚大。由于受体裁和韵语所限,以及吴书的著述体例,对钱诗“辑注”产生诸如漏释、“谬误”和未明作意等问题,本文或补笺,或质疑,愿与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诗歌在神韵说指导下,追求言外之意,含蓄深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真谛,纠正了明七子貌袭而“神”遗之失,弥补反复古派强调个性之真而忽略诗“韵”的偏颇,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触及感伤的时代情绪和失落心态,也为传达志找到安全合宜的形式。而雅正清远的神韵之什,又是营造稳定、太平的“盛世元音”,被皇权着意选择,以之“振兴诗歌”,扶轮大雅,他也受到康熙帝的眷遇和擢拔,登上诗的“开国宗匠”之位。这除了个人的因素外,也是诗歌自身发展与历史、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以《秋柳诗》蜚声诗苑,扬州五载的仕宦与文学经历奠立了其诗坛领袖的地位。历史的机遇使其受到康熙帝眷遇,从而成为主持风雅的一代宗盟,即使有赵执信和浙派诗人发起挑战和攻讦,也未能动摇其坚如磐石的地位。“神韵”说几乎笼罩整个康熙时期,影响延至雍正、乾隆初,为清代文学史上罕见之景观。  相似文献   
7.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的重要作家,其文学活动历经明末清初。钱谦益主要的文学贡献在于。一方面对明代文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为有清一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钱谦益对革新文学的总结主要落脚于以下几个方:首先他接受了阳明心学的洗礼,具体说便是对李贽的崇敬与吸纳;其次,他参与文学革新活动。与汤显祖、公安派成员等革新作家密切交往;第三,他反对文学复古,提出了相关的革新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9.
王士禛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司理杨州的五年,在文学上的活动与业绩,奠定登上领袖之位的基石.其后以诗"默契主知",受到清圣祖玄烨眷遇,在康熙十七年特旨简拔,给予"由部曹改词臣由公始"的殊荣,是其主盟诗坛的开端.两年后调任大司成,即执掌国子监,则标志着一代诗宗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