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模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由于地方偏僻,遵义蚕桑业兴起较晚。清乾隆年间引进的蚕桑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大力倡导以及当地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在此后一百多年问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到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因各种社会主客观方面的不利因素,遵义的桑蚕业走向了衰落。探讨遵义桑蚕业的兴衰史,有助于挖掘黔北悠久的桑蚕文化,对于当前重振遵义蚕桑业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唐朝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包含民间行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渊源,主要为儒家的仁政思想、天命思想及佛教的慈悲思想.探讨唐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渊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唐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爬梳红军长征期间特别是在贵州的文献资料及现存的革命遗迹,并借鉴吸收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考证。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对宣传工作的重视、结合各种形式的标语、歌谣、布告以及大量实际行动的证明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分析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客观上宣传和扩大了红军,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相似文献   
4.
录囚是封建统治者在司法实践中推行的一种刑事案件复审制度。唐王朝统治者沿袭前朝故事,把录囚作为一种仁政宽宥的措施大力推广。其方式包括天子录囚、太子录囚、宰相录囚、大理录囚等,录囚次数多少与政治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裴恒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93-96,100
唐代墓志是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唐人从人世间到幽冥界的历史印记。从出土的唐代墓志可以看出,其涉及人物众多、资料丰富且撰写水平高,展现了唐人丰富的丧葬文化、多元的思想观念和浓厚的门第观念。随着更多唐代墓志的出土及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唐代社会的认识将会更加细化,唐史的研究空间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黔北遵义地区在历史上有着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然而到了明代却急剧落伍.到了清代,遵义的文教事业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学术及教育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横向空间上超越了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在纵向历史上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这得益于改土归流,汉族移民数量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清王朝和遵义地方官员对文教的重视提携等.  相似文献   
8.
裴恒涛 《寻根》2015,(1):21-26
元邈墓志是唐代归葬东都洛阳邙山的一方墓志,反映了鲜卑入居内地较早的元邈家族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元邈墓志内容的分析入手,探讨唐代鲜卑后裔元邈家族的文化认同之路。墓志录文唐故扬州高邮县河南元君(邈)墓志铭并序曰:君讳邈,后魏兴圣皇帝之嫡裔。代习轩冕,家传礼乐。曾祖曾,皇洺州曲县令。祖铦,河南府王屋县令。父宗简,皇京兆少尹。擢进士第,文称居其最,诗句精丽,传  相似文献   
9.
地处河湟一带的化隆,处于隋帝国的边缘,即中原政权与非汉民族政权的争夺对峙地带。《刘君墓志》是反映隋朝对青海化隆经营的一方墓志资料。本文对墓志涉及的刘政家世、仕途经历、归葬等文化现象进行考察,从个案的角度反映了隋朝中央政府对河湟地区治理的情况,以及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带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华心》是唐代陈黯的一篇代表作品。陈黯在《华心》文中,主张"有教无类"。《华心》创作于唐宣宗时期,夷夏之防的观念有所松动,但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人仍然存在。《华心》反映了大食人在晚唐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同时也体现了中古唐代民族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