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自2004~2005学年至今,我校开展连环跟进式校本教研活动已近3年。通过制度革新和行政推进,这种教研活动在学校得到了普遍开展,主题带动、行为跟进、专业引领(资料学习)作为该活动的3个基本特征,也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相关内容见《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2.
3.
过去我校教研活动的一般流程是“备课一上课一说课一评课”。这种教研活动的局限性十分明显:(1)由于缺少持续的跟进与反思,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不能得到进一步的研究而被搁置,提出的新方法不能得到进一步验证而被忽视,教研活动的研究与改进功能被弱化。(2)教研活动往往只有本校教研组内的教师参与,封闭的学习系统不易激发教师的工作灵感和创造热情,同事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囿于同水平反复。  相似文献   
4.
促进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关键。我们知道,一个有效的提问应当为学生留有合理的思维空间。然而,由于观察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我们容易对诸如“提问的空间太大使学生茫然无措”“提问的空间太小使学生思维闭塞”这样的观点作出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因此,讨论的焦点就常常聚集在——提问空间的大小怎样才算合理?上学期末,笔者曾数次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复习》一课,有两个课堂问题的设计引起了不同听课教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节值得研究的课。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但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要看这个数的数字和,从观察数的个位到观察整个数的数字和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