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在学校的群体性事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规模扩大,行为、手段和表现形式也有恶化的趋势。学校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威胁了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对这些事件研究和分析,得到一些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屡屡发生保安人员非法对公民进行人身强制和财产强制的事件,如搜身、拘禁、拷问,没收财物、罚款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有人竟指使保安人员公然对抗、殴打公安干警及物价,税务等国家执法人员。本文认为,发生此类事件的原因是:一、法制不健全,与保安机构相关的法律规范甚少,已有的文件彼此矛盾,甚至违法。二、有关部门对保安机构的性质、职能长期存在错误理解,认为它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而赋予它刑事管辖权和治安保罚权,导致其权力膨胀、失控和滥用。解决办法是健全法制,科学地界定保安机构的地位、职能和任务,理顺它同公安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关系,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21世纪,价值观问题再次成为焦点问题,公民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国内法已有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并先后加入了相应的国际公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为深远的文化内涵,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无论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的保护都还是空白,以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被埋没或者被滥用,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抢救并实施法律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明确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路线方针,并在党的历次会议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各项事业—一尤其是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曲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方面拥有的优势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6.
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的各项改革都进入攻坚阶段.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信息传递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国共产党能否发挥其政治优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之一就是要看其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7.
到1995年底,全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量达到47472.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3.7%:全国的大中型企业总数为15668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0.2%,但资产总量为39346.4亿元,占44.5%,上缴税金2265.5亿元,占48.8%,实现利润705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利润的43.1%。国有企业中邮电、铁路、电力、煤炭、石油、冶金、化工等行业的资产分别占全行业的100%、100%、91%、90.9%、95%、79.2%、77%;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去、现在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民族的脊梁。在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8.
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儒学在20世纪似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儒学的深层内涵及其根本精神却有着自明而外显的思想价值与学术魅力,在新的文化生态与文化环境下,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及其合理因素正在被重新审视、阐释,并得到承传、转换,进而在全球化语境、现代化氛围中以新的面貌与世界文化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9.
“道德法律化”是指两种极端的倾向 :一是完全排斥道德因素 ,过分强调法律的形式特征或工具性的极端倾向 ;二是企图以法律拯救道德 ,把法律作为推行某种“道德”的工具。过份强调法律的工具性或形式特征 ,排斥甚至完全否定法律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因素 ,法律就可能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或威胁人类的怪物。如果仅仅把法律当作张扬道德的工具 ,就会导致道德与法律对人类良心的双重奴役。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法学院高鸿钧教授在《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上撰指出,现代法治存在封闭与开放、内信与外迫、确定与无常、普适与特惠、规则与事实等五种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调整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组建自愿共同体,走向“共同体法治”。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依法治国”是一个历史性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法治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兼容。在宪法框架下,深入发掘中、外法治资源,正确认识和把握不同层次法律的价值和功能,弥补现代法治的结构性缺陷,建构民主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法治共同体。才是摆脱“法治困境”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