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德 《学语文》2007,(2):13-13,22
《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它是一篇探寻救赎之道的作品。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引发了作者对命运与苦难的形下思索,在反复的自问自答中,作者自觉地转向对存在与救赎的形上追问,最终作者引入时间概念,在对时间与存在的关联性思考中,获得了个体生存最终的安宁与平和,由此个体从对苦难的不平与冤屈中得到了超越。因此,时间是解读《我与地坛》的核心概念。地坛与时间.存在与时间.命运、苦难与时间等等,无论是描绘景物的存在还是人的存在.时间都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思维背景.  相似文献   
2.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抒情诗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有意识地开拓小说的文体形式及所要表现的生命主题。在创作方法上,沈从文强调抒情,认为小说写作是作家内心力量隐蔽审慎的表达。同时沈从文反对无技术的写作,反对天才、灵感式的写作,他通过情感的节制、文字的锤炼,使小说达到叙事与抒情的和谐中衡,并使这类抒情诗小说与泛情主义、滥情主义小说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4.
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的小说理论最具实践性,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小说应当有其教化的功能和审美的功能。巴金的小说理论和批评总是围绕着表现情感这条主线,它是朴实无华、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的小说虽然沿袭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但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吸收了一些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学中,历史意味着“古板”、“呆板”,历史教学中除了讲几个小典故或放几段影像资料外,对学生来说没什么活力和吸引力。但在世纪之交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其主题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更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一场“革命”。怎样顺应改革形势,搞活历史教学。成为摆在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摸索.笔者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许德 《学语文》2008,(3):4-5
中学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热点话题,讨论的焦点在于它与文学教育的关系。这是个太大太难的题目,牵涉的方方面面很多,很难一口说定。笔者作为高校教师,以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分别经历过这一问题所关涉的两个方面,即基础语文教育与大学文学教育。从自己的受教育和教育他人的经历,深刻感受到了两者的巨大差异与矛盾。近年来,笔者从事本科生的现代文学课堂教学,以及指导中小学教师的自考论文,从中感到这种矛盾和差异不是愈来愈小,而是愈来愈大。这可能并不仅仅是个人感受,而是很多人的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8.
在测绘部门,地图制印工作长期以来沿用了手工刻绘、照相制版到制印加工的工艺路线。由于采用该种方法制作地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完备的作业规范和一批训练有素的作业队伍,有少数经济实力薄弱的单位现在仍然采用它,但是这种传统工艺具有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等缺点,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很多单位已采用计算机制图。利用计算机制作地图是几十年来地图学家们追求的目标,随着印前系统软硬件技术的进步,现在大多数单位都实现了机助制图。机助制图所用的软件大致有以下几类:①专业地图出版软件,如Intergr…  相似文献   
9.
庐隐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时代初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好小说创作的审美个性特点,也为她后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范式。本文认为庐 隐早期小说的创作展示了“五四”初期青年知识分子在情智冲突下的悲郁心态;开创了以情绪为中心选择色调、协调音韵、组织情节的审美形式;同时体现了虚无主义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先锋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以后的第二次语言革命,追求的是文学语言本质意义上的自由性,表现为个体言语体系的建立、文学语言的虚构性以及语言资源上对西方后现代语言模式的借鉴,但语言自由的过度膨胀又使先锋文学携有"不能承受之轻"的暗伤。然而文学语言变革不可能回归,多语喧哗的场面将会继续存在,直至文学获得重大突破、形成某种固定的时代形式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