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育对发展学生个性十分重要,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认清体育与学生个性的关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浩然作品通过“新”与“旧”的对比之表现手法,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种政策,呈现出各种意识形态形象化、人物精神纯粹化,现实生活本质化之三大特征,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风貌,也即作者心目中“想象的乡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中国农村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再也不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而是让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地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电脑多媒体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打破时间、空间和课堂条件的限制;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下面笔者就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现状,我们亟需研究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各层面问题,充分利用社区传播的功能效用,推进两岸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进程。校园社区传播中的媒介因素和非媒介因素,在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社区传播媒介、传播空间环境和传播内容是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社区传播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6.
社区不仅是人们居住之地,也是人们获取归属感和幸福感之处。在商业经济领域、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社区传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社区传播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将我国已有的社区传播研究划分为酝酿阶段、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并对每个时期研究进行内容分析,提出我国社区传播应加强非媒介传播因素合作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觉地把握住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这条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各种思维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形象的、逻辑的、灵活的、深刻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8.
许秀清 《新疆教育》2012,(23):160-160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是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重用很多实验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越强,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成绩越好,智力发展越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日常的作文指导课中,我们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重现生活、畅谈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使课堂如同磁石一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相似文献   
9.
浩然作品世界既有虚幻的进化论式的圆满,又有人物、事件之"真",二者共同携手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农村的时代脉搏,体现了中国农民在其历史进程中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祈求.  相似文献   
10.
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COM"的时代,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下因特网上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众多网络文学作者纷纷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这些现象都清楚地向我们表明:网络文学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