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关于《诗经》的产生,汉代以来流行"采诗观风"的说法,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代人是根据汉乐府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附会。本文从先秦文献记载、近出竹简《孔子诗论》以及相关人类学资料入手,辩明"采诗观风"制度言而不虚,并涉巫史祭祀和政治劝谏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当代文坛的一大热点话题可以说是所谓的"顾彬事件".首先是2006年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提到中国"美女作家"的作品都是垃圾,此文被<重庆晨报>记者以"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夸大化处理引发争议,事后顾彬多次出来澄清其表述,但一个基调还是不变的,即顾彬看不上中国当代文学(部分诗歌除外).再次是在200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议上,顾彬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关系就像"五粮液"和"二锅头"的关系.于是引发在场的陈平原等学者的激烈反对.  相似文献   
3.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项羽之死》生动地记述了项羽生命最后阶段的三个场景,是司马迁极着力、极得意的文字,也最能体现英雄之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价值。项羽"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为,是探究项羽之死悲剧意蕴的关键点。"垓下悲歌"中最为著名、也最具悲剧感的是"霸王别姬"一幕。项羽"歌数阕","泣数行下","奈何"既见自负又不甘的悲怆,也有英雄末路的无奈、无助。正如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所评"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脱身无所,写  相似文献   
4.
应用BERT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的古籍文本信息标注工具,可实现对标点、专名信息的自动标注。相较于以往同类技术而言,该工具对人名、地名、时间名、书名的有效识别度更高,并将有助于“远读”方法在古籍文献领域的实现。以《四库全书》所收雍正《畿辅通志》为例,专名自动识别技术可快速提取文献出处、建筑设施的建造时间、人口分布等历史信息,也可以快速提取作家作品、经典意境。在对水利设施的兴建与对黄河水患的书写中,可以看出治河名臣李卫在编纂《畿辅通志》时的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