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众所周知,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而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整个器官获取信息的83%,同时有学者提出人在几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下,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在几种感官中视觉感知效果最好(如表1所示)。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先决条件,本文对甘肃省民族地区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比研究,提出了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列举了用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代替学科体系、用知识体系解释理论体系的错误做法后,厘清了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关系,分析了教育技术界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或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代替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现状,从教育技术学的次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的有机整体观出发,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由教育技术学原理、教学设计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学论、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学科组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教师对IT促进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与高师教师应具备相应能力的认可度很高且乐于实践;对多媒体教室及其环境下的各单媒体应用能力较好,但对系统性课件与网络课程开发涉及的软件掌握较差;教师缺乏IT教学应用的基本理论且没有意识到理论的重要作用,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尚处于关注技术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5.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1),由此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得到方程x2+x-1=0的近似解,进一步地,可以利用此功能去探究,发现也可以通过求抛物线y=x2+x与y=1的交点横坐标...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计学和教学论的语义结构网络分析得出:相对于教学实践来说,教学论层次较高,属于理论性的学科,教学设计学层次较低,属于应用性的学科;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理论之间存在直接、紧密的联系;教育学对教育技术学有较大影响,而教育技术学对教育学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7.
笔者所在课程组将原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转化升级为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课,采用德金行动研究模式,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为基本环节,进行了多轮行动研究。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等标准构建了完整的课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菜单式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2.0教学方法,探索了该课程形成性、电子化、客观化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实施了基于SPOC的“先学后教”实践教学模式。下一步建议分析高师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应用公共课的教学实施现状、设计与落实信息化教学及其环境课程思政、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最后提出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下一步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