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综合妥善处置方法,准确理解对这类突发事件柔性处置的内涵并探索在处置过程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道德品质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道德教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道德知识的讲授、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方面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因此高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是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这一根本特性 ,决定了它的管理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品德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问题谢怀建(重庆交通学院)1教育内容的选择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当然也应该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然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下的教育包含不同的教育内容,基于此,本文讨论了高校素质教育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内涵区别,提出素质教育应体现现实政治经济的要求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态伦理道德进高校德育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然而由于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矛盾的相对尖锐,致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矛盾的解决。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在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初中国出现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思想,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包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态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印度、日本、中国均为东方国家,但各自的社会变革方式却大相径庭: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独立;日本的社会巨变(明治维新、战后非军事化改造等),则是以自上而下的革新为特征的;而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改良却统归失败!仔细分析三国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特点,仅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而从化道德方面的因素分析更能令人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一劳永逸地结束以暴力冲突为社会变革方式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如要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社会动荡,就必须在道德建设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非暴力因素,借鉴日本道德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吸纳西方化传统中的守法因素与沟通对话因素,从道德角度构筑起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基石。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爱国主义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爱国情感、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三者的统一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爱国情感、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三方面教育的统一。由于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各具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遵循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规律并结合爱国主义自身的特点去进行。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的三种基本表现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爱国主义有三种基本表现形态。第一、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不变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每一个爱国主义者,都有一腔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从陆游的“死去原知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