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生活处处是学问。央视2005年春节晚会的一大亮点可以说是“新春使者送春联”,这些春联或幽默、或庄严、或直白、或含蓄,溶热情喜庆吉祥和谐于一体,雅俗共赏,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不仅富有美好前景和时代气息,更包含许多文科综合知识。这些春联既是春节晚会中特殊的主持串联词,又为春节晚会增加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平添了一份喜气。借此,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读春联、学知识、巧出题”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富农是具有标示意义的社会阶层,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农村其他社会阶层。在中央苏区革命发展中,中共最初实行"中立富农"政策。然而,随着土地革命的兴起,中共由中立富农政策改变为限制富农政策,它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里,没收富农土地和其他多余的财产,而且在分配领域里对富农课以重税。这种双重限制政策既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体现,也是中共认为这种革命必须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理念分析 心理学认为,愤怒是由于外界干扰使个体的愿望难以实现。目标受阻,从而逐渐积累紧张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情绪。情绪又有强弱性、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性之分。脾气暴躁的人,他们的情绪特点一般是稳定性、持久性较差而强度较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易发脾气,有时甚至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当然,绝大多数人发脾气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有一定的情境条件。在情境相对平稳时,人的情绪一般不会有剧烈的起伏。但如果情境发生明显、剧烈的变化,人的情绪就可能大起大落,尤其是碰上不顺心的事,极易引起恶化,而情绪恶  相似文献   
5.
快乐每一天     
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根据情绪对人的影响,可分为正性情绪(如愉快、欢乐、满意、幸福等)和负性情绪(如愤怒、忧愁、恐惧、痛苦、憎恨等)两类。一般而言,正性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则不利于身心健康,中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的发展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本课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拥有快乐。  相似文献   
6.
《百家讲坛》的热播,使很多人关注历史,喜欢历史。确实,历史是充满灵动的智慧之学。然而,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常常是千篇一律地分析背景、推导结论,历史课程内容的教条化、概念化致使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生硬、呆板,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了。  相似文献   
7.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须经历的关口。一场考试下来,常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由于考试的结果不是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常常使学生们的情绪大起大落。考后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考试状态,如果学生频繁而持久地处于扫兴、生气、苦闷和悲哀之中,势必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注意考后的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考试后出现心情不快,作为老师就必须要积极采取一些对策,帮助学生尽早扫除考试留下的阴影。正确对待外界的压力许多学生在考试后,尤其是一些大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不仅是复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由于其内容较烦琐,且分散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因此不易掌握。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介绍两个教学小案例,供大家参考。一、有关"民族关系的意义作用"内容的复习人教社现行统一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第42页:"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这样一位大人物,可以说有说不完的故事。然而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在讲述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等这些重大史实时谈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个人,通常采取的是“以事带人”的做法,对罗斯福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残疾人总统的事实有的只字不提或毫无所知,忽略了具有人格教育意义的史实,忽视了历史教学的人文功能。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笔者的教育硕士论文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教育的教学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