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活着》是余华的标志性作品,死亡与苦难仍是其表现的主题,相比以前以血腥、暴力的日彤式表现死亡,在《活着》中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少了戾气多了悲凉,少了愤怒多了宽容。相对于晦暗、压抑的生存,无语、安然地死去反倒保持了人应有的尊严,这样的“死亡”如同暗夜里的微光,使得坚韧而卑微的生命有了质感与重量。  相似文献   
2.
茶,起源于中国;茶馆,也同样最早出现在中国。茶馆萌芽于晋唐,历经1700年的流变发展,在国人的生活休闲、文化娱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梳理茶馆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出茶馆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最直接的就是社会安定繁荣,茶馆文化兴盛;社会衰败无序,茶馆破落不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茶馆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相继爆发了两次战争,在此背景下,海明威以个人为介入点来写战争,以人为价值尺度,用人道、人性来审视战争,注视在一个杂乱无章、混乱的世界中人对命运的抗争、和这种抗争的失败,《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就是这样的一个失败者。因为某种神秘、不可知力量的存在,使得人类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就像是一个无法逃脱的陷井。同时,还从海明威的生平简析其生死观的某些成因,他充满宿命色彩的一生是这种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海明威认为艺术形象的生命和灵魂在于高度的真实感,在此,从真实感这个角度,分析了《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性格特征,从而认为在海明威的艺术世界中,不强调“大男人”,也不存在“厌女”情结,最首要的是人,他只是立足于对人及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之上来塑造出一个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