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对形而上质这一概念的深层理解出发,论证了形而上质作为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根本特征,在充分论证形而上质可传达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移情来体悟原文的形而上质,并以形而上质的再现为旨归进行遣词造句和选择翻译策略的构想,以期将文学翻译的研究推向深化.  相似文献   
2.
谷秀春 《文教资料》2010,(26):40-43
一直以来,传统的翻译研究要么以原作为中心.以文本对照和语言分析为主要任务;要么以译语接受者为中心.以消除文化隔阂和将译文本土化为主要目的。忠实成为中西翻译界毋庸置疑的原则和标准。然而,我们无法以简单的“忠实”来衡量译作。本文以质疑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理论为逻辑起点,从描述翻译学的视角,借助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对翻译中违反忠实原则却取得成功的翻译现象.分析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影响其可行性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评论性阅读的要素为基础,从篇章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入手,研究两者在泛读教学中的相互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词汇、语法等语言手段,注重语境衔接,准确把握语篇内信息,从而通过已知分析、推断出未知或隐含含义,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推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