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2.
李煜是南唐后主,也是著名的词人。《虞美人》是他人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历代词选家辑录词集的首选,因而受到种种的解读。对文本中"往事""东风""只是""朱颜""春水"诸词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人其词,领略该词所承载的人生悲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黍离”是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文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5.
从汉大赋和"大跃进"新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执政者的倡导所产生的导向性作用切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互动性影响的某些规律。即,当全社会对文学变革的要求和期待与执政者的倡导达到高度一致的时候,就呈现出社会政治对文学特殊形态的促进作用。但文学不是社会政治传声筒的本质规律,又决定了这种特殊文学形态或在变革中创新形态,或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从"大跃进"新民歌的深刻历史渊源,折射出汉赋文化的当代影响。  相似文献   
6.
"黍离"最早出现于<诗经>之中,其后具有了某种指称意义,成为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主题,随着南宋王朝的建立,南宋词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动,心中的爱国情感也随之波动.南宋前朝大多表现为慷慨悲壮,后期多表现为苍凉沉郁,并从个体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7.
塞汉词在承继了中国传统诗词韵味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精神气韵,达到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融合。其词在内容上涵盖了咏史怀古、写景抒情等多种题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能够做到化用前人词意,融入当代气息,而不显生涩,并以代人笔法委婉地表情达意,展现出诗人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六个方面描述了《全汉赋棱注》的创新价值.从四个角度指出撰著者严谨恭肃的精品意识和作风,进而探讨学术研究的科学价值及人文价值之一是人文精神的科学导向,是学术创新得以续续相生的巨大能量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关于司马相如生年的考辨有五种代表性意见,文章对这五种意见的考辨思路,及其考辨的文献支持度,即各种意见对原始文献证据的发现、采用和理解的过程进行比较性评述,认为第五种意见刘南平所发现的文献依据,形成了严谨确凿的证据链;建议将司马相如的生年表述为“约公元前169年(文帝前元十一年)”;同时提出以《资治通鉴》为学术考辨之依据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相似文献   
10.
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新民歌内在地隐含着诸多神话因素,具体体现在:二者都受到外界力量压力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把自然界作为现照的主要对象;都体现出创作者主体性与复杂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创作主体思维这一深层心理因素上也具有相似性;创作者都表现出“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