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白话文学作为新文学的信仰,它的建立得益于观念的塑造,新文学的场域由此得到建构和认同,它遵循的不是新文学的美学逻辑,而是社会公共空间的场域逻辑.  相似文献   
2.
以同题诗的比较为切入点 ,考察了解释具体的诗歌文本时 ,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相互制约关系 ,进而揭示出阐释的具体性、规定性及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对繁复的中国新诗现实,它的评判标准不是本质化的定义,从承担现代经验和张扬诗歌美学形式的张力场中,可以离析出的理论问题是,在历史主义的视界中,较为成功的新诗评判框架的建构,均没有脱离现代经验和美学形式这两个需要通盘考量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赖彧煌 《红领巾》2005,(1):39-42
从胡适和梅光迪、任鸿隽的两次争论入手,对胡适弃文言用白话的立论依据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梳理.胡适从思考中国文学“有文无质“的弊病出发,为“白话“文学凝聚了“说法“,这是一种把文学变革落实到语言形式的革新方案,但胡适把白话的“达意“直接移用到“新诗“时,混淆了“诗法“和“文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康白情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同于胡适试图彻底驱逐旧诗,这种双线写作能够在康白情的观念和实践中并存,在于他区分了两种文类不同的功能。新诗张扬新精神尽可以形式新,远离旧诗的格式、趣味,而没有新精神的旧诗也尽可以在新诗之外自足地写作和把玩。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晚清诗歌革新的“难度”,新名词、新事物的书写只是诗歌意象系统的调整,晚清诗歌革新包括颇有新形式试验特征的“杂歌谣”的搁浅是因为强大的古典成规的牵引,古典成规是诗歌书写中的深度“装置”。  相似文献   
7.
评价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可以联系他们对小说界革命的看法,他们面对两种文类革新时发言的姿态是很不一样的。在以激进的言论探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对诗界革命的态度却是审慎的,甚至趋向保守的。这说明不同的文类成规对美学变革有不同的制约作用。梳理和比较梁启超、黄遵宪等人面对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不同反应,可以借此更深入地反思古典成规对诗歌革新的强大牵引力。  相似文献   
8.
早期新诗观念中注重诗艺的表现和经验的表达,分别体现在闻一多、梁实秋和俞平伯、康白情身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源于不同的诗歌观念系统,从诗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他们展开探讨有益于理解早期新诗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的意义主要不是文学类型学上的,而是在应和美之衰落中对无形式境遇的认同,韵律废退的背景下外观上虽然采取散文样式,但内在趣味和使命上却反抗散文意识的嵌入与控制。散文诗的美学命题是,在有着和谐的形式的美衰落后,它以无形式的探索应和着呈现不可呈现之物的抱负,因而表征为一种崇高美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