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文学表面看无视任何规范,故意化解"深度",甚至在布局谋篇当中采取一种极度冷漠或荒诞不经的方式示人,但实际上,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这种看似满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的背后,却潜藏着沉重,甚至在某些方面,竟直逼我们的"道德底线",让你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2.
济世与避世向来是文人热衷谈论的话题.唐代边塞诗作为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济世性不言自明.然而以往的评论只一味地把目光集中在其响应"号召"的层面,忽略了其沉痛反思、痛而反战的层面.其实后者更是其济世精神的深层次反映.从唐代边塞诗格调的前后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世事的那种面对,深察,不屈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3.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思潮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它打破了视文化为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继而砸碎“带高”颠覆“神秘”。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实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对其梳理一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欧美文学一直围绕着自然在做文章,比如希腊神话中的遵循自然,中世纪的违反自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超越自然,启蒙时期的回归自然,浪漫主义的歌颂自然,现实主义的反映自然,现代主义的神话自然,等等。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以往我们看欧美文学,更多关注的是"价值"、"深度"之类的"意义",由此得出的解读自然也就太过"严肃"。但事实上,从古罗马时期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一直到现代主义对所谓"意义"的全面颠覆,始终贯注着一条娱乐、游戏的生命链条,而这绝不仅仅是喜剧的问题。因此,特从这样一种视角,通过从古到今的"漫步",来发现欧美文学中本来就看重游戏的表现,以还原西方文学的特性。这里涉及的问题恐怕还包含有文学到底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文学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至今仍在持续争论的话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文学太丰富而又太独特了。比如,它可以表达人生观价值观,但不是政治宣言;可以针砭丑恶歌颂美好,但不是道德标准;可以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但不是实打实的教科书;可以挽救失落编织梦想,但决不是安眠药。而歌德又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呢?《少年维特》,用"爱"打造"震撼";《浮士德》,则是童话般的哲学。歌德的做法表明:文学是不同于任何学科的别一种系列,它于诙谐中寓庄严,戏谑中寓神圣,"文学哲学"不等于"经院哲学"。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是世界级的小说大师,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使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他最先采用了连载的形式使小说跨过千家万户的门槛深入人心.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亲自公开朗诵自己的作品以达到与读者的直接交流.而且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以娱乐大众为宗旨,不论叙写人生,还是揭示黑暗,也不论针砭丑恶还是宣扬美德,他都把感动受众放在第一的位置.因此他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趣味盎然,楚楚动人.《匹克威克》是这样,《大卫·科波菲尔》是这样,《双城记》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0.
早就有人指出,文学的要义就是对人的描述。而如何描述,却是不同种类的作家或不同种类的文学显示出的特点。欧美文学从古希腊文学开始,一直到当下的“现代主义”文学,始终贯穿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人道——或叫人道主义的主题。它显示着西方人独特的个性,也显示了西方文学“以人为本”的厚重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