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明玉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3):25-27,37
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以一种消极的、普遍的公民资格为基础,不提倡由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公民教育,而主张一种“私人化的”公民教育,并渗透政治中立的原则。新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观注重公民认同、公民参与、公共理性的公民德行,提出由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尊重、宽容等公民德行。  相似文献   
2.
法国公民教育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国是公民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国家。法国学校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向学生传授诸如平等、民主、权利和义务之类的“共和国价值观”,旨在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法国公民教育在凸显民族意识、重视社会整合,多种途径综合施教以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形式化的误区,因此很有必要重申课堂中的对话精神和反思对话教学设计策略。通过对卡片对话、故事对话、情境对话这三种对话教学实践形式的阐释与反思,表明丰富而具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有助于顺利开展对话教学实践;而如何运用这些教学形式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调适中逐渐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屈原爱国精神的阐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朱熹的《楚辞集注》代表了宋代楚辞学的基本形态,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代表了清代楚辞学的基本形态,从朱熹到王夫之,体现了楚辞学发展的两次转型。自汉代贾谊、刘安、司马迁、王逸到洪兴祖,对屈原"忠君"与"爱国"精神的认识与评价各有不同,至朱子《集注》始以忠君爱国为论,他的"过于中庸"、"可增加三纲五典之重"反映了理学家的立场。而清代王船山《通释》则强调屈子"千古独绝之忠",这种"忠",重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非君主一人而已,具有更为深刻而代表时代进步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研究生教育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世纪中后期,加拿大初创研究生教育体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很受重视,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待完善。20世纪初期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走向成熟。当前,加拿大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各具特色,但也不失其共性。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细致、严格的特点。全国性的研究生教育联合会为之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严格的淘汰率保证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细致的心理指导是研究生教育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周琴  赵明玉 《家教世界》2013,(10):245-246
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诗、词、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相对诗、文而言,宋词更能体现宋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更具有"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本文拟从韵文发展和宋词意蕴之间的关系,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赵明玉 《大观周刊》2011,(14):249-249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笔试、上机考试、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三种主要考察手段。作品评价也是信息技术考察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对各种评价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与选择进行论叙。信息技术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印度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发布了《全国学校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规定了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具有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列出期望学生掌握的技能,并就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和技能的途径以及所需的具体活动提出了建议。本文从《纲要》所规定的学生能力与评价标准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其主旨。  相似文献   
9.
把阅读理论中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交互补偿、图式和语境理解等阅读模式运用于<英语快速阅读>课程教学中,设计训练方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上述阅读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发现,"了解文章大意--明确阅读目的--有目的阅读--准确把握所需信息"的快速阅读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快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盛行。教育成为振兴民族国家的强大动力,比较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学科自觉。厚重的哲学与历史学积淀以及对英国文化的深爱,使得汉斯著就《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一书。汉斯对萨德勒等比较教育学家的历史法、因素分析法加以继承、整合,提出了“历史一因素分析法”。该方法论代表了密不可分的纵、横两个研究维度,其创立了比较教育学自觉发展的开端,并带来了此后该学科的繁荣发展,至今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是每一位比较教育学者都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