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与赞赏是十分重视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使孩子会尽力将事情做的更好,会更有成绩。但教师在表扬时不注意艺术,往往会有一些反面作用,因此表扬需要艺术。一、表扬要具体,有针对性小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当你笼统的表扬他时,他易产生自我满足感。如:“孩子,这段时间表现挺好,希望你继续努力!”、“你表现不错嘛!”等表扬的话,确实有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各方面已经做的不…  相似文献   
2.
赵杏 《早期教育》2014,(10):17-22
幼儿阶段是学习品质培养的关键期。本研究以80名大班幼儿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完成结构游戏任务时的相关表现,比较其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并考察学习品质与结构作品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幼儿在任务定向的结构游戏中,幼儿性别和搭建结构作品所用时间在学习品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主动性、目标意识和想象创造三项上,不同性别幼儿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坚持性、抗挫折、专注、好奇心、独立性五项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在结构作品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动作技巧、模式、对称、技能等级、作品命名方面男生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3.
正一、问题提出折纸是我国一项绵延千年、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技艺,也是广为流传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手工游戏。作为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一部分,折纸也有良好的教育功效。任何一个折纸作品无不是从基本的折纸技法组合创作产生的。在折纸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折纸的基本术语和技法,使幼儿牢固掌握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边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和组合折等基本折叠技能,再经巧妙组合,就能完成任何复杂的折纸造型。  相似文献   
4.
在外国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尴尬。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改变课程现状,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素质教育的问题。"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为例,开展民主教学新模式,建立多元化、功能型的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本土小说家所创作的大量带有魔幻色彩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模仿与借鉴。过于强调外界的冲击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了中国本土文化自身的特征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当代小说的纵向深入分析和横向比较对照来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被接受、发展的具体原因:传统"神魔志怪"的文化渊源;当代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学TESL的感受     
赵杏 《中学文科》2009,(16):107-108
加拿大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creativity(创造力)和try something new and try something different(尝试一些新的和不同的东西)。B-slim教学模式也可称为五步教学法,对我们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学TESL的感受     
赵杏 《中学教学参考》2009,(16):107-108
加拿大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creativity(创造力)和try something new and try something different(尝试一些新的和不同的东西)。B-slim教学模式也可称为五步教学法,对我们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赵杏 《教育导刊》2015,(2):33-35
折纸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幼儿具有良好的教育功效。不同年龄幼儿因其动手能力及手部精细动作等发展水平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特点。研究者对不同年龄幼儿折纸制作现状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指导建议,以期提高当前幼儿园折纸活动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与赞赏是十分重视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使孩子会尽力将事情做的更好,会更有成绩.但教师在表扬时不注意艺术,往往会有一些反面作用,因此表扬需要艺术.  相似文献   
10.
综观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魔幻现实”小说能够在我国被接受并非是随着外国文学思潮引进下的简单的一时兴起,既有原本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也有文革后期当代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时代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