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常演常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距离美”,“缺憾美”,“中和美”三个角度探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从美学的层面阐释《暗恋桃花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部戏剧中,女巫、幽灵等超自然的力量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女巫幽灵在促进剧情发展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亨伯特、奎尔蒂两个着了魔的猎人。洛丽塔,一个充满挑逗性、妩媚、早熟的女孩,猎人眼中的猎物。他们带着欲望与嫉妒的旅行,更像一场黑暗心灵的流亡。三个人,各有所取、各有所爱。最终,猎人的失败,彰显了无尽欲望的可怕。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华南虎》是中学教材的一篇课文,它是诗人牛汉在湖北劳动改造时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这样一首内蕴丰富的诗歌在中学教学中应该教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达到怎样的效果是值得教师用心思考的.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课例,就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相对全面的综述和评议.  相似文献   
6.
祥子有毅力、有目标,面对生活的挫折,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最终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走向精神崩溃;阿Q没有目标,更没有毅力,面对困境,自我放逐,不断运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最终因放浪,被送上断头台。他们两个是人性中两个极端的典型,是一种对立的人格,同时,他们两个人的个性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赵洪星  郭清杨 《科教文汇》2014,(23):183-183
《三峡》是《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虽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在《三峡》这一课中,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目标主要有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悟三峡之美,提升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审美情趣这一目标的达成缺乏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普及为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网络新诗与传媒紧紧结合在一起,他拓宽了诗歌的空间,繁荣了中国的新诗。然而网络本身的一些属性也使网络诗歌泥沙俱下,诗歌发生的现场转移到民间。网络诗歌繁荣的同时包含着很浓重的“口语”色彩。文章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羊羔体”“废话体”现象剖析了网络诗歌口语“色彩”的渊源以及他与“口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余华新作《第七天》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第七天》从亡灵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当下的中国,其创作与以往长篇小说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余华摒弃了童年视角,着重对当下现实生活进行抒写,还创造了"骨骼人"的新的美学形象。站在现实世界的倒影下直抵荒诞,余华直面现实的勇气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