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是人,而不是物,并且是负有管理义务的人。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应区别不同情况来确定建筑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主要分为管理人有管理义务和管理人无管理义务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氓》中的“氓”应为“自他归往之民”,即外来移民;《诗经·小雅,采薇》中“不遑启居,牙严犹之故”中的“启居”,其义应为作息,即过正常生活。徐本《大学语文》文选中的两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通过时词类活用理论的反思,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王力先生词类活用理论,提出建立新理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章主要分析了“之”在两段古献中的称代对象,在这两段献中,“之”的称代对象的确定,并不能依靠“之”的一般用法来分析,而是通过对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陇东岁时习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习俗,而是人类早期的观念、信仰、仪式等诸种化因素的积淀物,我们可以透过这种习俗看到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以及他们用以与自然作斗争的仪式与禁忌。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分析了"之"在两段古文献中的称代对象,在这两段文献中,"之"的称代对象的确定,并不能依靠"之"的一般用法来分析,而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的.  相似文献   
8.
汉字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不同,它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它的形体结构往往可以直接与某种现实现象相联系,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一特点,传统训诂学中有“据形求义”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可以剖析字形,“因形得音,因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该地区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化,其中的岁时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化特色。将陇东地区的岁时风俗进行整理加工,目的在于为陇东岁时风俗化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0.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