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 ,在《聊斋志异》中 ,遥承于远古 ,出现了一个女性自我世界。它消解了夫权制度 ,丰富了传统文学中女性单一、病态的性格特点 ,也解构了封建知识分子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的文学神话 ,塑造了一系列复仇女性形象 ,并阐明了复仇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宋明清三代,由于散文作家群的出现,特殊的地域环境、创作主体的共同努力及优越的文化环境等诸多原因,乐山散文出现了兴盛局面。在风格特色方面,其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强烈崇拜心理、主题上偏重于伦理道德、内容上融汇了一批富于地域色彩的神话故事、语文上善于熔炼裁剪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用精神分析法阐释曹禺的作品,评论者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并获得了丰硕的成 果。本文也拟探讨其在《雷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辨析俄狄浦斯情结对周萍、鲁大海等剧中 主要人物命运历程的支配与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首先,从宋代文言小说作者籍贯与作品数量两方面着手考述,可以归纳出宋代志怪小说的地域分布特征。其次,结合地域文化分析了这一特色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浓郁的巫术鬼神及术数信仰,他们认为无论个体还是时代的盛衰治乱,都被鬼神所决定,都可用术数以预知,故而常常用它们来指导自我人生乃至社会事务,这直接为志怪小说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次,离不开这些地方的自上而下的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的对志怪小说的喜好和提倡。  相似文献   
5.
斗法是佛经的重要内容,其体现在释迦与魔波旬之间、不同教派之间乃至菩萨之间的争竞。这一结构遂为中国本土之小说所采用,却演变为儒释道相互的较比高低。其化根源则在于现实生活中三教之间的那种水火为容、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但在宋暨其后,该类作品主题被表现作家主观情感的创作动机所置换,这一本质转变,首先是三教合流思潮在宋元明清的定型致使比类小说寻求新的创作依托,而情本位观念的弥漫则为这一转变奠定了实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6.
冰冷的时间模糊了人类的记忆 ,即使那些改变了文学面目的显赫一时的文坛盛事和领袖一代的文坛精英 ,也难免不被岁月的“杰作”所淡忘。可是 ,学人却可以凭借自己穿透时空的敏锐目光和生花妙笔 ,呈现为沧海桑田、谷变陵迁的尘埃所淹没的尤可宝贵尤可珍惜的过去 ,这正是《苏轼与苏门人士文学概观》的成功之处。作为该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 ,为了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原生态和精确地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脉搏 ,作者首先是从微观的一系列“点睛式”的具体问题出发 (如首章钩沉索隐 ,确定苏门成员 ) ,进行了慎思明辨和自我感悟相…  相似文献   
7.
对六朝及唐五代时期文言小说佚文的整理,从两宋时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取得较大成就是在明清时期及建国前后。同时也留下了不足之处,如版本的选择、前人辑佚成果的运用和误辑等。并且辑佚工作中在求备、求真、对佚文的校勘注释和对与辑佚相关的文献考索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中华神秘文化渊综广博,诸如天人感应、奇门遁甲、谶纬禁忌、炼丹养生、卜测字、占景堪舆等,可谓蔚然大观,光怪陆离。而命相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广泛地渗透于文学作品中,特别对小说和戏曲,不但提供了一个普遍的主题,且丰富了其创作形式。命相,是通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也可以是前三个方面)和观察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其相关的变化以确定人的富贵穷通、福祸寿夭的一种文化(此处相文化单是就形相而言)。相文化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左传·文公元年》:“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  相似文献   
9.
本分析了苏轼的生命意识观。指出了其时空的二重性,即单向性的物理时间和主体精神规定的情感时间的有机统一。对应于此,首先揭示了其现实性生命观的多层次性。其次。探讨了其超现实的别具一格的生死观;最后分析了与此相关的与作长生久视愿望相联系的几种表现:一是贯一之道,二为齐物之思,三为仙人之拟,四为神人之变。  相似文献   
10.
论《陈州粜米》在元代包公戏中的两点创新赵章超元杂剧中共有十个保存完整的包公戏剧本,而《陈州粜米》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其它包公戏所难以匹敌的地位。本文拟就与包公戏的比较,论述《陈州粜米》的两点创新:一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了正面人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