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矛盾论》是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论著,同时矛盾法则也被称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但《矛盾论》中“差异就是矛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文章对其中差异、矛盾等概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了“一定条件”所包含的内容,强调了一切事物的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矛盾的思想,从而达到解除人们的疑虑,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个人幸福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追寻实质上是一致的,德性自身的双重价值构成了二者实现的基础。鉴于德性的价值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德性问题予以探究,强调德性培育的独立性系统化,以达到更好地实现个人幸福与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尤其是人为制造的文明风险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责任伦理资源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应对文明风险提出的挑战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如漂流中的责任主体、处于弱势的伦理责任对象、濒于失效的伦理责任监督机制等;伦理困境的存在昭示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加强责任伦理建设.超越风险挑战所引发的伦理难题的理论出路就在于转换责任意识的伦理思维范式、确立责任原则的伦理价值导向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德经》中"依道立德"的道德哲学运思路线不仅向人们表明了"道"与"德"相异相通的内在关联,而且昭示出"德"之普遍存在的伦理本质;他以"玄德"、"上德"、"常德"等诸种具体形态诠释出"德"自然无为的普遍本性,并指出"物之德"与"人之德"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源于"道之德",即按照"道"的要求或以"道"为标准去行动。鉴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失道"之后的"下德"教化状态,老子否定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之解决方案,提出了修"德"复"道"的道德修养理论,并以其"三宝"来应对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诸多复杂关系,以期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上德不德"理想状态从而使道德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