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评价历史人物功过应以什么为尺度?历史上存在唯动机论和唯效果论两种不同的错误观点,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出了根本不同的观点,即必须从动机和效果的结合上考察人物活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都有过许多论述,但极其明确地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指出,“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  相似文献   
2.
搞社会主义,要不要摒弃平均主义,这在部分人们的头脑中,今天还是一个问题。他们认为,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平均主义也具有革命性、进步性的一面甚至还把它誉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现实生活中,平均主义的沉渣也处处泛起。这充分说明平均主义在我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一种传统惰力。因此,彻底批判平均丰义,捍卫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们当前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没有武昌起义,就没有辛亥革命的福音,就没有中华民国的诞生.蒋翊武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直接指挥者,因而被孙中山誉之为“开国元勋”,然而长期以来,却并未被人们所重视.首先,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近代电著述来看,国内史学界研究辛亥革命,实际上只限于研究同盟会及少数几个领袖人物,讲到武昌首义,多着重于社会原因的一般概述,绝少详及起义的主观准备,更少提及蒋翊武的名字.武昌起义的专著寥寥无几,而且除了《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李时岳,1957年三联书店出版)、《武昌起义》(章开源,1964年中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一段话是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里全部阶级斗争状况的概括。对于这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