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2.
《个人的体验》作为大江健三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深刻的内涵。作为残疾儿父亲的大江不仅以写作来突显个人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抉择,而且他也致力于从个人的具体性出发,揭示人类共通的东西,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从《个人的体验》中鸟的成长,我们不难看出大江对人性的关怀,注重人的自我存在。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乌的成长也是一个由个人异化走向自我和谐的历程。在实现自我和谐的这个过程中突出了实践的作用,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促成人自身扣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看出大江的创作不仅注重人的存在,更是在构建和谐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大江健三郎从创作初期,就把个人、民族和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试图借助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解决日本的社会比文化问题无果之后,意识到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人自身,于是他极力在创作中探索实现人类自救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直击人的灵魂深处,意图通过灵魂的自我拯救实现文化的救赎,最终实现人类的和平及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都无一例外的表现出对日本传统内在精神的坚持,但由于思考方式的不同,在两位艺术大师的笔下,展现出了两个风景各异的艺术世界.本文从主题意向、形式技巧及艺术风格几个方面对两位艺术大师的小说艺术进行了比较,以期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国琴 《文教资料》2008,(19):20-23
孤独是卡夫卡的一种生存姿态或生活方式.也是他对抗社会的武器.他的孤独是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一种真正内心的孤独.孤独意识浸润着卡夫卡的整个世界,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生活中,孤独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而他也在写作中,尽情地释放着他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对东方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东方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完善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促进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为新形势下比较视域中的外国文学教学设立新的参照物,而且还能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并有可能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这一时期,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趋加深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局”时期。震惊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人物积极从国外引进军事装备和机器生产,师其所长,夺其所恃,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于实践。洋务运动便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大江健三郎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经由西方文化的洗礼,大江健三郎把《圣经》知识熔铸到创作中,使其文学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赎情怀。同残疾儿子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广岛、长崎核爆患者深重苦难的体悟,激发了大江文学中宏大的共生感。而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大江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宗教的普世救赎意识,浸润到大江文学中,体现了大江对人的终极关怀,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经过课题研究的实施,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数据表明,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在东中部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文化内迁以及人口内迁使图书阅读需求量增长,促进了贵州图书馆事业的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建立、大量珍贵文献的收藏以及读者服务的转型演变等,标志着贵州近代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开创阶段,为推动现代贵州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