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在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可持续发展内含着控制与提升两重因素:“控制”强调经济增长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提升”突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觉实践这种“控制”与“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调研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表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知之较少,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但大都希望能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高职生的自我评价比我们预料的要高些,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倾听高职生的呼声,采取有效措施。除了已形成共识的几个方面外,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价值观;2.人文关怀,正确认识和评价高职生;3.利用资源,研究思想政治与人文教育课程的结合点。4.设置目标,实现人文精神和科技精神的融合;5.体现特色,重视实践活动对提升高职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手段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两者的统一在当代中国获得了现实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人是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的认识,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相对于物,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即使在为了人而创造物的环节,人仍然是目的;二是相对于人自身、他人和社会,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是实现自身目的的现实力量,但需将人作为手段与物作为手段区别开来.把握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对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以来 ,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并上升为素质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要实现这种转化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体验性参与是其重要环节之一。这是由现代的教育观和体验的特征 :情感融通性、自由创造性、自主选择性、操作实践性决定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体验、挖掘每一门课更深层的内涵 ,从而使学生受到综合素质的熏陶。具体的教学方法 :融洽师生体验的情感基础、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加强论辩和实践教学训练的体验等  相似文献   
5.
邓翠华 《今日科苑》2010,(6):278-279
本文讨论了为适应经济时代图书馆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基于教研室的课程建设体制显现出一系列弊端。本文在分析教研室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弊端基础上,探讨了课程负责人制作为课程建设组织形式的优点,并对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企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当确立相应的价值目标,改变以往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淡化乃至罔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价值追求。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对策或者发展行为,首先要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在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奠定其物质基础,并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形象设计等全方位的生态化导向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既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又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从两个层面逐步推进:一是建设作为文明要素的生态文明,主要是形成生态化生产方式,并将生态文明观念渗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促进其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建设作为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即进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根本变革,最终超越工业文明形态。当前,我们应在建设文明要素生态文明的基础上,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跃升。  相似文献   
10.
30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这些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物质利益根源,即为了争取物质利益而发生的社会矛盾冲突;二是价值根源,即由社会价值观念差异导致的社会矛盾冲突。根源于价值冲突的矛盾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更大,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应重视从公平正义的视角探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一是加强公平正义制度建设,逐步消除人们的不公正感及相对剥夺感;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三是培育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缓冲器;四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辩证的公平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