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蹩进屋,大吸剩下的鸦  相似文献   
2.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3.
写作掌故     
意尽即止唐代开科取土,选拔人材。考试时考诗不考作文。这种考试规定很严,它要用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一共要写十二句。这种限制把当时的考生束缚得太死,写出的诗大多徒具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然而也有佼佼者,敢于突破框框。如诗人祖咏在考试中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就是有名的《终南望余雪》一诗。诗的四句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首诗精炼地描绘了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但只有四句。于是试官就问祖咏为什么不写完全诗十二句,祖咏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两个字:“意尽。”(邓耀武)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记》中的“二疑”、“三笑”是作者为了弄清石钟山名缘由,进行实地考察前后心理变化的传神写照。“人常疑之”,这个“疑”是指人们常常不相信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名来历的阐述,但作者对此不轻率论定是非。“余尤疑之”,则明确表态,说明自己尤其怀疑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说法。前一个“疑”是别人的怀疑,用“常”(时间付词)修饰,说别人常常有怀疑;后一个“疑”是自己的怀疑,用“尤”(程度付词)修饰,表示非常怀疑。  相似文献   
5.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在历代描写滚滚江汉的诗中,王维的这首五律以其气势之雄豪,图画之壮观堪称一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是与李白、杜甫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开元末年(741年)曾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  相似文献   
6.
向秀(生卒年不详)字子期,河南内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与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游褒禅记》的第一段应分到“谓之后洞”为宜,第二段则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起,三、四段可合并为一段。这样划分可以清楚地掌握先写山,再记游,继而抒发感慨的脉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