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一、寄宿制民族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寄宿制民族班的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中的子女,他们大多来自偏僻边远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校中,寄宿制民族班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从入学前的分居到入学后的集居,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反差,民族班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寄宿制民族班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以促进教育均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素质教育为根本诉求。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寄宿制民族班认识存在一些倾向性的偏差,寄宿制民族班的实践与其初衷诉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宕。如生源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逆流;过度倚重普适化教育,忽视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及作用;质量评估以偏概全,学生考试成绩扩大化,掩盖了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短板等,从而使寄宿制民族班正在逐步内化为传统意义上的重点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