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法研究不同农药(醚菌酯、世清-苯醚甲环唑及其联合)的浓度和pH值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在极端酸性(pH=3.0)或碱性(pH=11.0)条件下,所有农药的不同浓度实验组的死亡率均达100%。醚菌酯在pH=9.0和pH=10.0时,各浓度实验组蝌蚪的死亡率均10%;在pH=5.0和pH=7.0时,均表现为中等毒性。世清-苯醚甲环唑在pH=5.0、7.0和9.0时,均表现为低毒性。2种农药的联合作用在pH=5.0、7.0和9.0时也表现为低毒性。重复测量检验法(Repeated measuresANOVA)统计结果表明,农药浓度、pH值、染毒时间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死亡率的影响均极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农药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报道浙江丽水三岩寺区域4个无尾两栖类物种(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虎纹蛙、镇海林蛙)的4例繁殖期非正常抱对现象,包括多重抱对(1只雌性和3只雄性,虎纹蛙)、从腹部抱对(镇海林蛙)、2只雄性抱对(虎纹蛙)、不同物种之间抱对(雄性黑眶蟾蜍和雌性中华大蟾蜍)等。影响非正常抱对的因素可能包括成年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化学信号(性激素)和被抱对个体的行为反应等。无尾两栖类非正常抱对现象为我们研究无尾两栖类的繁殖行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用凯氏定氮法(Kjeldahl)和索氏抽提法(Soxhlet)分别测定中华大蟾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测定中,成体组织中肝脏组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肌肉组织、皮肤组织次之;不同生活史时期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中,大历期蝌蚪最高,小历期蝌蚪其次,幼蛙最低。在脂肪的测定中,肝脏组织含量最高,而皮肤组织的含量高于肌肉组织中的含量。研究结果为中华大蟾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水体重金属污染会对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等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害,而无尾两栖类作为指示生物可对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本文主要从实验常用重金属种类及无尾两栖类种类、重金属对无尾两栖类蝌蚪急性及慢性毒性效应方面总结我国近20年来无尾两栖类蝌蚪的重金属毒理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